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職教風采 > 正文

    楊絳的年齡與人生哲學,楊絳先生活到幾歲

    作家趙彤彤曾說過:

    隨著楊絳的離去,似乎一個時代也隨之結束了,她是民國的最后一個傳奇女子,也是最后一位女先生。

    楊絳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悲歡苦痛。

    早年她經歷顛沛流離,晚年又飽嘗生離死別。

    但無論低谷還是高峰,面對贊美或是詆毀,她始終淡泊從容,活得優雅而通透。

    我們愛楊絳,愛她的生活態度,更欣賞她的處世智慧。

    楊絳先生雖已辭世,但她身上的堅韌和智慧,透過《楊絳傳》的敘寫,仍將給生者以前行的指引和力量。

    01

    民國的才女們,大多家世顯赫。

    比如張愛玲,張家就是豪門,與清朝權貴李鴻章關系匪淺。

    再比如林徽因,林家若不是有錢,林徽因不能小小年紀就跟隨父親周游列國。

    楊絳也是,楊家雖不是富商豪門,卻是真正的書香門第,千萬別小瞧書香的作用,沒有書香熏陶,才女就成不了才女。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其碩士論文被收入該大學法學叢書。

    楊絳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是當時著名的律師了。

    楊蔭杭夫婦都喜歡讀書,讀書之余,楊蔭杭也寫作,著有《名學》和《邏輯學》流傳后世,是文化界真正的頂流。

    母親也是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性格溫雅,做什么都穩穩當當,從不急躁。

    1911年,楊蔭杭一家還住在北京租來的一個院子里,楊絳就是在這個租來的院子里出生的。

    她一出生,父親和母親都喜歡得不得了,尤其是父親,更是把楊絳當成寶。

    亂世的人,到處都在漂,飄來飄去,楊絳也漸漸長大了。

    六歲的時候,她開始上小學,成為學堂里一個不安分的小學生。

    她有時候淘氣,在課堂上吹小絨球,吹著吹著自顧自地笑了起來,老師發現動靜,也是生氣,就叫她站起來回答問題,想借機給她點顏色瞧瞧,可是楊絳回答問題,準確無誤。

    楊絳八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回到了老家無錫。

    江南是充滿詩意的地方,粉墻黛瓦的院子里,時光與人漸漸流逝,在楊蔭杭的心里,男女平等,所有孩子,無論男女,都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一直覺得上海的啟明女校是教學質量最好的,他想讓楊絳去那里讀書。

    可是那時候,楊絳實際上才八歲多,他想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又心疼女兒,去上學就得離家住校。

    于是就讓楊絳自己選擇。

    阿季(楊絳)年紀雖小,但理解父親的想法,所以她要去。

    那天,母親問她:“你打定主意了?”

    她說:“打定了?!?/span>

    嘴里雖然這么說,眼淚還是流了出來,她心里明白,這一去,只有暑假才能回來了。

    鳥兒才成群結隊,鷹都是要展翅高飛的,所有的遠方,都只能自己去走。

    楊絳的年齡與人生哲學,楊絳先生活到幾歲

    02

    在最容易學好也最容易學壞的年紀,阿季是幸運的,因為父親是一個開明的人,沒有用傳統的東西去束縛她,而是教會她自由選擇,并且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楊蔭杭是個會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所以他堅決反對那種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下的生活。

    一次,他帶著阿季姐妹去一個朋友家,回來的路上,阿季三姐妹還在感嘆這家人生活的豪華氣派,楊蔭杭聽到了,淡淡地回了句:“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span>

    有這樣的父親,聰明的阿季自然能學到很多東西,知道很多道理。

    而父親,對這個聰明乖巧的女兒,也總是要多一分愛。

    一次午飯后,大家各自散去,父親叫住阿季:“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span>

    從那以后,阿季就成了那個能留下陪父親午休的孩子,父親休息,她在一旁安靜地看書,有時候父親在一旁寫東西,阿季就在一旁看著,然后撿起父親的毛筆去練字。

    時光一天天過去,人也在一天天長大,在父親的影響下,楊絳越來越喜歡看書。

    后來有一次,父女倆聊天,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

    楊絳毫不遲疑地答道:“不好過?!?/span>

    “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

    “一星期都白過了?!?/span>

    聽了女兒的回答,楊蔭杭笑著說:“我也這樣?!?/span>

    03

    十六歲時,楊絳進了振華女校讀中學。

    那是硝煙彌漫的年代,連學校,都成了另一個戰場,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阿季自然也會被影響。

    有一次,阿季被推選為學生代表,需要在街上演講,呼吁人們開展革命,但她并不想參加這次活動,學校也有規定,只要家里不同意,就可以不參加。

    回家后,楊絳希望父親出面說不同意她去,那她就可以不去。

    但楊蔭杭拒絕了。

    他說:“你不肯,就別去,不用借爸爸來擋?!?/span>

    她還是很擔心:“不行啊,少數得服從多數呀?!?/span>

    楊蔭杭繼續嚴肅地說:“該服從的就服從;你有理,也可以說。去不去由你?!?/span>

    為此,他講了自己的經歷,并對阿季說:“你知道林肯說的一句話嗎?Dare to say no!你敢嗎?”

    她說:“敢?!?/span>

    第二天,楊絳到學校后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贊成,我不去?!?/span>

    父親教給她的,不僅有聽憑心靈的指引,更有直面困難的勇氣。

    到了高中,楊絳一直分不清平仄,父親沒有說她,而是安慰說,不要緊,到時候就會了,水到自然渠成,過了不久,楊絳就會了。

    有時候楊絳學習,父親會特意走到廊上,站在窗外考她,指著一個字給她讀,讀對了,父大笑,讀錯了,父亦大笑。

    楊絳喜歡讀書,楊蔭杭也會時常為楊絳買一些書回來,買回來后,親自放在楊絳的桌上,如果見她長期不讀,那本書就會消失不見,一旦發現書不見了,她就知道怎么回事了,雖然父親不說,但是楊絳自己學會了讀書,絕不瞎說喜歡,也不瞎承諾讀什么書,說到的就要做到。

    書讀多了,心自然更靜。高中時,國文老師講完詩,讓同學們也作詩。

    楊絳作:

    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脫俗。

    老師批“仙童好靜”。

    世人熙熙攘攘,大多利來利往,唯有不被名利束縛,才能真正自由。

    大學選專業時,老師覺得楊絳適合讀理科,但她心里其實喜歡文學。

    她問父親:“我該學什么?”

    父親說:“沒什么該不該,最喜歡什么,就學什么?!?/span>

    面對這樣的回答,她心里還是有些不踏實,便繼續問道:“只問自己的喜愛對嗎?我喜歡文學,就學文學?愛讀小說,就學小說?”

    “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睏钍a杭繼續開導她。

    自始至終,楊蔭杭也沒有告訴女兒要選什么,他要讓女兒做出自己的選擇,按照自己所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聽憑利益指引,有人聽從他人的評價,有人聽從內心的聲音。

    楊絳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她要做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別人期待的人。

    04

    在東吳大學上到第三年的時候,楊絳有了一個出國留學的機會,她放棄了。

    之所以放棄,一方面是因為考慮到父母,另一方面其實是因為她一直有一個清華夢,想去清華讀文學專業,所以她決定考清華研究院。

    當時的清華,大師林立,包括王文顯、吾宓、梁宗岱、朱自清等一大批人。

    初入清華,楊絳就得到了梁宗岱的賞識。

    梁宗岱教法語,第一節課聽寫,楊絳答案讓這位老師驚訝了一下,于是就問她,法語如何學的?

    楊絳答曰:“自學?!?/span>

    清華是楊絳走向更遠處的開始,在這里,她還遇見了一個寫楊絳就不得不寫的人——錢鐘書。

    楊絳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女孩,她的室友總結了她身上備受男生喜歡的五個條件:

    一、相貌好

    二、年紀小

    三、功課好

    四、身體健康

    五、家境好

    有了這些條件,追求的人自然不會少,收到的情書也不少,還有一個緋聞男友費孝通,可是她始終沒有任何表示,直到錢鐘書出現。

    楊絳和錢鐘書,可以說是一見鐘情,自從見了楊絳一次之后,錢鐘書就念念不忘,他給楊絳寫信,約她出來見面。

    楊絳對這個清華大名鼎鼎的才子自然也是心有好感,他們在工字廳相見,見面第一句話,錢鐘書就說:“我沒有訂婚?!?/span>

    楊絳說:“我沒有男朋友?!?/span>

    兩人幾乎是同時說出口,這只能說命運如此這般神奇,有些人初次見面,便許終生。

    往后,錢鐘書幾乎一天一封信地寫給楊絳,但楊絳卻回信不多,錢鐘書問她原因,她只回答說不愛寫信。

    錢鐘書在清華高傲無比,但楊絳在清華也是薄有才名。

    那時候,朱自清先生還在清華,楊絳選修了他的散文習作課。

    第一節課,朱自清就讓大家寫一篇名為“收腳印”的文章。

    那一次,楊絳的文章得到了朱自清的贊賞,并推薦給了《大公報·文藝副刊》的編輯沈從文。

    文章發表后,大公報還給了楊絳5元錢的稿費。之后,朱自清又推薦了她的另一篇小說進行發表。

    楊絳一生,翻譯、寫作、戲劇都有不菲的成就,她寫的散文,連錢鐘書都贊不絕口。

    05

    1935年,錢鐘書在國內服務期滿,順利拿到了出國留學的名額。

    而楊絳,在清華研究院還沒畢業。

    可是,為了錢鐘書,她毅然選擇休學,因為她太了解這位才子了,雖然是個天才,但是在生活面前,卻笨得無可比擬。

    “他不會系鞋帶的蝴蝶扣,甚至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腳,筷子也用不太明白,全然沒有‘做學問’時候的瀟灑倜儻,像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span>

    父母得知楊絳的決定,也很支持。

    錢鐘書雖然笨手笨腳的,但是對楊絳,一直很用心。

    搬到新居的第一天,就為楊絳準備了一個豐盛的早餐,黃油、果醬、蜂蜜應有盡有,還有最好的陽光。

    沒有人生來就會生活,每個人都要學習后才能把僅有的生活過好,楊絳是,錢鐘書也是。

    國外的日子,雖然經濟有限,但是被他們經營得很好,有你,有我,有愛,有暖。

    到國外不久,楊絳就懷孕了,錢鐘書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span>

    楊絳笑了,嘴里沒說什么,心里卻說:“我希望女兒像你?!?/span>

    快要臨盆的時候,他們趕去醫院,醫生問是不是一定要女大夫,錢鐘書說:“要最好的?!?/span>

    1937年5月19日,楊絳終于生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阿圓。

    “坐月子”期間,錢鐘書一個人在家里,發生了各種狀況。

    他跑到醫院對楊絳說:“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span>

    楊絳回:“不要緊,我會洗?!?/span>

    “我做壞事了,把臺燈弄壞了?!?/span>

    “不要緊,我會修?!?/span>

    “我做壞事了,門軸兩頭的球掉了一個,門關不上了?!?/span>

    “不要緊,有我在?!?/span>

    這樣的事情很多,但只要聽到楊絳說“不要緊”,錢鐘書就放心。

    楊絳回到家后,桌布洗干凈了,臺燈修好了,門也修上了,這個家又是一個完美的家了。

    06

    有一次,楊絳讀到一句關于婚姻的話,就念給錢鐘書聽: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錢鐘書聽完,當即對楊絳說:“我和他一樣?!?/span>

    楊絳也說:“我也一樣?!?/span>

    在國外,他們兩人都是書蟲,因此閱讀就是最需要的糧食,這里隨時隨地都可以讀書有讀不完的書,基本上所有業余時間,他們都花在讀書上面。

    經常借來一大堆書,文學、哲學、心理學、歷史,找一個固定的位置,就拼命讀。

    楊絳是旁聽生,沒有固定的課程安排,她就給自己安排了一個詳細的閱讀列表。

    偶爾出去逛一逛,逛著逛著又走進書店,在書架前面就讀了起來。

    兩人回到家里,又繼續讀。

    后來有了錢媛,雖然要分心照顧孩子,但是讀書依舊是生命的主要內容。

    “我們看書,她安安靜靜一人自己畫書玩,有時候對門的老太太抱她過去玩,我們買了推車,每天推她出去?!?/span>

    在國外的時候,楊絳也寫作,而且寫了很多優美的文章。

    1942年,陳麟瑞對楊絳說:要不你也來寫一個劇本?

    楊絳決定一試,于是就有了戲劇《稱心如意》。

    完稿后,劇本先送給陳麟瑞看,想讓他指導一下。

    陳麟瑞看過后,說:“你這個劇本,做獨幕劇太長,做多幕劇呢又太短,內容不足,得改寫?!?/span>

    認真參考了這個建議,她重新改寫了劇本。

    陳麟瑞看完改過的劇本說:“這回行了?!?/span>

    《稱心如意》1943年公演,贏得陣陣叫好。也正是這個劇本,她才用了楊絳這個筆名。

    此后,她的戲劇作品不斷面世,《弄假成真》獲得空前成功,楊絳這個名字,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甚至很多大學生和戲劇愛好者,把楊絳當做自己的偶像。

    她與錢鐘書一同出現,人們總是先介紹她,錢鐘書則被介紹成“這是楊絳的先生”。

    后來,錢鐘書對楊絳說,他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聽了高興極了。

    為了讓錢鐘書專心創作,楊絳親自打理家里的一切事情。

    “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我是外行,經常給煤煙染成花臉,或熏得滿眼是淚,或給滾油燙出泡來,或切破手指??墒俏壹鼻幸寸姇鴮憽秶恰?,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span>

    《圍城》的創作,速度不快,每天500字左右,每一次寫完,錢鐘書都最先把稿子給楊絳看,讓楊絳做第一個讀者。

    每次楊絳看的時候,他就盯著楊絳,緊張得像孩子。

    《圍城》完稿后,李健吾忍不住感嘆:這個做學問的書蟲子,怎么寫起了小說呢?而且是一個諷世之作,一部“新儒林外史”!

    《圍城》大火,他倆一起出現,人家就說“這是錢鐘書的夫人”。

    無論如何,他倆一直勢均力敵,并肩而行。

    他們不會因為對方的成就而嫉妒,也不會因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覺得高人一等。

    07

    真正的讀書人,世界是簡單的,可是這個真實的世界,往往要復雜得多。

    “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期間,楊絳雖然規規矩矩,卻也不能幸免。

    有學生跳出來說:

    “楊季康先生上課不講工人,專談戀愛?!?/span>

    “楊季康先生教導我們,戀愛應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span>

    “楊季康先生教導我們,見了情人,應當臉發白,腿發軟?!?/span>

    “楊季康先生甚至教導我們,結了婚的女人也應當談戀愛?!?/span>

    這個女同學義憤填膺地宣講著楊絳的“罪狀”,但其實,這個女學生不是楊絳的學生,楊絳上課也沒講過這些東西。

    對于這個狀況,她裝作沒有聽見,波瀾不驚。

    回到家后,她想,“假如我是一個嬌嫩的女人,我還有什么臉見人呢?我只好關門上吊??!”

    第二天,她專門穿了一件喜慶的衣服出門。

    可是不久后的一次批斗會上,特別點了楊絳的名,最終在《》登出。

    楊絳看到后說: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他們怎么去想吧,人生在世,冤屈總歸是難免的。

    隨著知識分子大調整的開始,楊絳和錢鐘書被安排到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成了研究員。

    工作之余,就在家讀書寫字,世道很亂,他們自己尋找清靜。

    錢鐘書教楊絳寫字,每天布置作業,必須按時完成,他還會認真地批改,哪里好,哪里需要改進,都用筆標在上面。

    楊絳很重視錢鐘書的評語,如果評價得高就會很開心,錢鐘書了解她的心思,故意不給那么多好評,盡挑不好的寫。

    然而,很多事情不是某個人可以改變的,盡管你關起門了,可是人家還是會撬開你的門。

    1966年,楊絳和錢鐘書一前一后遭到監管,工資沒有了,存款也被凍結了,還要天天陪著挨批。

    挨批還不算,搞不好還要被打,還要整各種整。

    楊絳被剃了陰陽頭,頂著這樣的頭,出門是不行了,可是她又沒有帽子,大夏天的也不能包裹頭巾,錢鐘書急得團團轉,楊絳反過來安慰他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最終,她果然想到了一個辦法,給自己做了一個假發套,第二天帶著出門,可是并沒有就此結束,別人看見她戴假發,直接揪她的假發,連買菜,她都不敢去。

    楊絳的工作是掃廁所,每天,楊絳都把廁所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歸還給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08

    1969年11月,錢鐘書被安排去干校學習。

    其實所謂干校,就是去勞動和鍛煉,這一去,兩人就不知道何時才能相見了。

    可是一段時間后,楊絳也下了干校,在下干校前夕,她的女婿,被迫自殺。

    緊接著,妹妹也因病去世,禍不單行,在這樣的打擊下,這個五十多歲的小個子女人,也搖搖欲墜。

    去了干校,楊絳的工作是守著菜地,而錢鐘書的工作是看看東西,巡巡夜,偶爾送送信,這就讓錢鐘書可以有機會去見楊絳。

    他每次都要走過楊絳守著的菜地,和楊絳在田邊聚一聚。

    “我們老夫婦就經??稍诓藞@相會,遠勝舊小說、戲劇里的后花園私相約會情人了?!?/span>

    直到1972年,才結束干校生活。

    楊絳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翻譯家, 為了翻譯《唐吉訶德》,她自學西班牙語。

    一九六六年,《堂吉訶德》四分之三的內容已經完成,但因為特殊時期,這部《唐吉訶德》被當作黑稿子帶走了。

    后來,再被安排打掃女廁所的過程中,她每天都想辦法搜索自己的稿子。有一次,她打掃廢紙堆的時候,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唐吉訶德》。

    她激動地緊緊地抱在懷里,但被發現了。

    那個人大聲問她:“楊季康,你要干什么?”

    楊絳說:“這是我的稿子!”

    “是你的稿子,可是現在你不能拿走,將來到了時候,會還給你?!?/span>

    思想改造的風潮漸漸退去,一切趨向平靜。楊絳請求找回自己的稿子,第二天,她真的拿到了自己的稿子。

    《唐吉訶德》這才得以回家,并在1978年面世。

    1979年,楊絳翻譯的《唐吉訶德》被作為禮物送給西班牙國王。1986年,西班牙國王授予楊絳一枚“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勛章”。

    在那個飽含苦難的年代,有人問她,有沒有后悔留在國內?

    她說:“沒有什么后悔的,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

    09

    1977年,黑暗散盡,光明到來,楊絳夫婦也有了一個新的住所。

    那是國家分配的宿舍。

    有人問楊絳:房子是否夠???

    她說:始愿不及此。

    兩個書癡的房子,就是樹多,書房不夠用了,客廳也變成了書房。

    《圍城》火候,錢鐘書的讀者來信很多,有人甚至上門拜訪他們,可是他們卻只愿守著自己的清凈。

    老頑童黃永玉回到湘西,給他們帶了土特產,也只是放在門口就走,從不敲他們家的門。

    有人上門拜訪,楊絳就在門口直接回絕了。

    1997年3月4日,唯一的女兒阿圓離開了他們。

    那時候,錢鐘書也臥病住院,楊絳沒有將阿圓離開的消息告訴錢鐘書,怕他承受不住。

    阿圓火化那天,楊絳沒有去,她需要去醫院照顧錢鐘書。

    在錢瑗充滿笑容的遺像旁,擺放了一只精致的花籃,素帶上寥寥數字:瑗瑗愛女安息!爸爸媽媽痛挽。

    1998年12月,錢鐘書離世。

    離世前,他留給楊絳的最后一句話是:“好好活?!?/span>

    女兒走了,丈夫走了,留下楊絳一人打掃波濤洶涌的戰場。

    10

    此時的楊絳,已經八十多歲,女兒和丈夫先后離世,她已經疲憊不堪。

    然而,死者當安息,生者當繼續,她還要繼續打掃戰場,要將答應錢鐘書的事情做到——好好活。

    此后,楊絳深居簡出,安靜地在家看書、寫字、整理錢鐘書的文集。

    1999年,她翻譯了哲學作品《斐多》。

    2000年,文學作品《從丙午到流亡》出版。

    2001年,楊絳做了一個決定:

    她把他們夫婦全部的稿酬版稅全部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勵基金,很少出門的她出席了“好讀書”獎學金的捐贈儀式,并捐助了七十二萬元稿酬,以及以后出版作品的報酬。

    發表講話時,主持人示意她可以坐著說,但她說:“我個子小,要站起來說?!?/span>

    “這次是我一個人代表三個人說話,代表我自己、已經故去的錢鐘書和女兒錢瑗……”

    2002年,《我們仨》定稿,出版后就成為暢銷書,讓人讀之落淚。

    2007年,《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出版。

    2011年,楊絳一百歲。

    人這一生,總要有個結局,有的人28歲,就將自己的靈魂埋葬了,有的人即便離世很久,他的靈魂依然永存。

    在最后的幾年里,楊絳先生總說:“錢先生和阿圓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span>

    2016年5月25日,她把人生的戰場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走了。

    留在身后的,是《走在人生邊上》《我們仨》《干校六記》及翻譯作品《唐吉訶德》《斐多》等超過250萬字的作品。

    11

    楊絳曾翻譯過英國詩人蘭德的一首詩: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我想,這首詩就是她的一生,和誰也不爭,和誰爭都不屑。

    但因為不爭,故而最強。

    來源:微信公眾號“玩你自己”

    編輯:苗苗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p>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prospectspotlight.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欧美片在线观看|farre性欧美护士tv|国产精品资源在线|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