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原文及逐句翻譯;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譯及注釋
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經文闡述柔性的巨大力量。上章以柔性貫穿全章,無是至柔。無形勝有形,有形是子,無形是母。無形生有形,無生有,道理相同。萬物雖然有形,其母是無形,故萬物雖顯形具有剛強之性,有道者知其本性依然是柔性,世人眼中的萬物與圣人眼中的萬物完全不同?!叭酥踩崛?,其死也剛強。草木之生也柔脆(翠),其死也枯槁”(76章),人活著時是柔軟的,嬰兒是最柔的,但人死亡時變得僵硬了。
草木生時是柔翠的,但死亡時是枯槁的,枯槁就是失去柔性。柔是萬物生的本性,剛強是萬物死的原因。因此守柔是老子的根本教義,無為就是守柔,柔性就是道性。不爭、無私、善利、無知、無欲、無為、守柔,這是道性的展示。
守柔是上章的全部思想,是有生于無的必然顯現。無的世界中,以氣本論來說,元氣、陰陽二氣、和氣都具有柔的特性。如果問柔性從那里來?柔性從氣中來。氣從何來?氣從無來,無從何來,無從道來。天下至柔是什么?
在有形世界,天下至柔是水、嬰兒。氣可以歸為有形世界,但又可以歸為無形世界。和氣清氣濁氣顯形時歸于有形世界,不顯形時歸于無形世界。但氣本質上是歸為無形世界的,因為氣是至柔的,顯形是極為短暫的。在無形世界,無是至柔的。無能不至柔嗎?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二段:
無有入無間。
第三段: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第四段: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章經文分為四段。第一段經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王弼注:“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經?!睔饪梢源┻^任何地方,水可滲透到任何縫隙中。河上公注:“至柔者,水也。至堅,金石。水能貫堅入剛?!敝寥岬氖撬?,至堅的是金屬石頭。水能夠貫穿石縫,滴水能夠穿石。一次在一個古老的洞穴中旅游,發現地下的石頭有一個大洞,原來上面有滴水,千年的滴水,無堅不摧。滴水穿石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最好例證。馳騁就是將軍如入無人之境,神勇無比。水雖是至柔,但如神勇無比的將軍,在百萬軍中自由馳騁,斬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度龂尽分嘘P云長斬顏良文丑,其酒尚溫。
“弱者道之用”。弱是柔的姐妹,弱是悄無聲息,但無處不在,無時不運。所以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柔弱”是真正的強,能夠征服天下至堅的金石。抽刀斷水水更流是柔性力量的又一展現,世人只知剛強之有益,不知剛強之脆弱。刀鋒易折,所以老子說“挫其銳”,(4章)又說“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保?章)
第二段經文:
無有入無間。
河上公注:“無有,道也。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間,通神群生也。”無有是道的特征,無有也就是“弱者”,所以老子說“弱者道之用”。用肉眼看,道是無有,是弱者。莊子有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神乎其技,以利刃游于牛的骨骼間隙中。庖丁說:“彼節者有間,而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養生主)“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出于這里。庖丁是“無厚入有間”,老子說道是“無有入無間”,二相比較,道更勝一籌。庖丁是個有道者,他宰牛時“未嘗見全牛”,眼中連牛的影子都沒有,只看見牛骨骼的間隙?!?strong>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心中有骨骼掃描圖,完全憑意念力在骨骼間隙之間穿行。
無的純度。無有入無間是圣人對宇宙萬物的觀照,任何萬物的形都是虛假的,因為都是氣所化,萬物只是顯形而已。無有之道能夠貫穿任何的看似有形有質礙的堅硬物質,如入虛空。庖丁以無厚的刀刃穿行于有間的骨骼之間,感覺還“恢恢然有余”,寬敞的很。無間與骨骼的有間完全不同,無厚的刀刃也無法穿過。按照嚴遵的解讀,無有四個等級。無,無之無,無無之無,無無無之無。無是三,對應和氣;無之無是二,對應陰陽二氣;無無之無是一,對應是元氣。無無無之無是道,對應的是虛之虛,是自然,或者說離言絕待,沒有對應者。
無的世界不是單層次的,而是多層次的。其他注釋家沒有如此詳細分析,只有嚴遵做到了。如果把無形和有形的語義和肉眼觀察結合起來,就知道無形和有形之間的鴻溝只是對于肉眼的辨識度而言的,根本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存在。凡夫肉眼中有有形和無形之分,甚至把有形稱為存在,把無形稱為不存在,抬高有形而貶斥無形。
凡夫似乎振振有詞,很有道理。但凡夫永遠無法解釋有形從那里來,面對有形世界一臉茫然,任憑命運的擺布,痛苦不堪。理解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關系,認識二個世界之間的鴻溝是凡夫的肉眼辨識度,并不是“客觀存在”有一條鴻溝,就理解宇宙的全一,那個最完整最真實的宇宙。
有與無的關系是有形與無形關系的升級,進一步概念分離。有本來已經不屬于有形世界,而是無形世界的一部分。這很重要。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是無與萬物之間的一個轉化環節。在四句偈中,有是三,一只腳在無形世界,另一只腳在有形世界。
有不是凡夫心中的眼見之物,而是從萬物中分離出的一個屬于無形世界的概念。世人以為“有”很可靠,可以坦然接受,實際上“有”并不“可靠”?!?strong>有”不具有形和質礙。按老子的術語,萬物是子,有是母,所以說“萬物生于有”。有具有無形世界的特征,“無有”更具有無形世界的特征。這樣分析,就知道“無有入無間”的含義。
初看起來,經文應該是“無有入有間”才符合齊物論思維習慣。有間的是顯形的萬物,而不是無形的有。無有的無是更高等級的無,是無之無,當然是“無有入無間”,而不是無有入有間。普通光線無法穿過有形物,但X光線很容易就穿越有形物。這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早就在老子的法眼之中。任何障礙都是顯形,不是實有,因此任何障礙都是可以穿越的。
有個嶗山道士的故事廣為流傳。嶗山道士道行很高,能夠穿墻而過。因為修無我之法獲得成就,能夠穿越有形的墻。有個小偷知道穿墻的工夫太有用了,于是向嶗山道士學習這門工夫。嶗山道士向小偷傳授了入墻的工夫,但告訴他,一旦邪念生起,工夫就盡廢。小偷心存僥幸,回家試了幾次,果然能夠入墻而過。但當他出門行偷時,突然失去了穿墻的工夫,頭上碰出一個大包。
人只要有肉身這個形就不可能穿墻而過,但人的意念是可以穿越任何障礙的。藝術家就是因為這種穿越的意念而成為藝術家,所以“無有入無間”成為藝術家的第一金科玉律。萬物都是顯形,不是定型,不是固化。圣人心中之萬物都是無質礙的,都可以“無有入無間”。世人的心流被萬物的定型、固化所障礙,處處是“此路不通”,世人的焦慮是因為無路可走,實際上是看不到萬物之母的玄同。
老子此處說“入”,與“同”和“通”(莊子)都是相關聯的。同則能通,通則能入。氣本論和齊物論都是趣向于同一個體系,萬物顯形,萬物之母是無形,所以萬物不能“入”,是因為萬物不能“通”,萬物不能“通”是因為萬物不能“同”,萬物不能“同”是不知萬物本來“玄同”,最后根源是對道的無知。對于有道者,知道萬物玄同的妙理,萬物無處不玄,無處不同,無處不通,無處不入。以無有之妙心入無間之妙物,故無有入無間。
第三段經文: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河上公注:“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于人也。”宇宙萬物都在自生自化,從來不是人的有為之心創造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十分重視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什么?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
人顯然具有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寫了《論自由意志》,西方哲學家幾乎都關注人的自由意志。尼采認為“意志是宇宙的本質”,叔本華甚至認為“意志決定一切”。意志是有為的還是無為的?無為的意志才是最寶貴的,有為的意志極其可怕,的意志是有為的意志的代表。
老子說“無為之有益”,對于人來說,就是無為的意志之有益,而不是有為的意志之有益。把人的自由意志區分為無為的意志和有為的意志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無為的意志才是自由的,有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只有恢復無為的意志,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意志。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是無為的偉大成果,向無為學習,才能具有最偉大的創造力。
王弼注:“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崩麆梢园褍疵偷馁罨⑴鼮閮啥?,使其喪命,但無法把至柔的水劈為兩段,水的柔性力量可以從中看出來。從修行工夫上講,“無有入無間”是妙覺菩薩。無為是老子的核心教理,“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整部《道德經》,無為一直是貫穿的一條主線。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自古以來研究無為的文化精英層出不窮,無為的妙理和妙用吸引了思想家、政治家、企業家和道家的修行者。馬云是深懂無為之道的偉大企業家。如果思想家真正能夠對老子偉大的無為思想深入探究,必能解開生命之謎。
無為與有為對,世人有為,圣人無為。世人擔心無為而使宇宙萬物會分崩離析,老子說“多慮了”,因為“無為而無不為”。正是因為無為,這個世界將持續存在下去。如果人的有為大行其道,恰恰是世界生機毀滅的根源。宇宙的真相到底如何?瞪大肉眼使勁觀察?不是,而是放棄觀察,或者說“以無觀察者相”觀察。世人用肉眼在觀察,以為看到真相。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告訴人們,測量會擾動被測量物,因此測量數據不可靠。
無觀察相觀察,無念相觀察,這是凡夫做不到的,但只有無觀察相觀察才能夠觀察到宇宙萬物的真相,這就是無為的觀察。世人的觀察是有為的觀察,不是無為的觀察。深山里沒有人,花還開嗎?王陽明答:“同歸于寂”。世人眼中的百花是有為觀察,同歸于寂是無為觀察。同歸于寂之百花才是真百花,比世人眼中的百花要艷麗無數倍。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笔廊搜壑械陌倩ㄊ敲?,圣人眼中同歸于寂的百花是大美,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讓魚遨游的不是魚,而是無為;讓鳥飛翔的不是鳥,而是無為。讓人思考的不是人,而是無為。人的第一念從哪里來的?人為什么會問“我是誰?”,是無為。人的第二念就違反無為的法則了。第一念是無為,第二念就是違背了第一念。放棄第二念,回歸第一念,這就是無為之有益。第一念是母,第二念是子,知子守母,這是“第一義諦”。
世人總是相信有為的力量,不相信無為的力量。因為世人只能看到有形,不能看到無形。世人如果讀懂四句偈,從萬物返回三,從三返回二,從二返回一,從一返回道,就對無為的力量堅信不疑了??纯次覀冞@個身體,每一個細胞都是無為的,五臟六腑都是無為的,我們的第一念都是無為的。母親愛孩子,不是第二念,而是第一念。
父親愛孩子是第一念還是第二念?儒家文化下,父親愛孩子是第一念,失去了儒家文化,父親愛孩子可能就是第二念了。世人失去了第一念,第二念就開始占據“靈府”,控制身心,這是可悲的。第一念是無為的,因此也是無選擇的,第二念是有選擇的,因此是有“機心”的。
灌園丈人說“機心存與胸中,則純白不備”。老子宣說“無為之有益”,只有無為的力量能夠“無有入無間”。無有是無為的,有為就不是無有,而是現有,現有就是萬物了,萬物就固化了?!?strong>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齊物論),成就了萬物也就是毀滅了萬物,固化就是毀滅。
第四段經文: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釋德清注:“不善教人者,以其有言也?!薄兜赖陆洝肥?strong>不言之教??鬃酉胍姕夭┳雍芫昧?,但見到后一句話沒說就離開了。弟子感到很奇怪,孔子回答說“君子目擊而道存?!庇械勒呦嘁姴槐乩页?,說一大堆話,而是對一下眼神就可以了。
弟子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孔子就引用“白鶂風情”,說“白鶂目不運而風化”,白鶂這種鳥,雌雄之間只要對一下眼神,眼珠都不必動就懂對方的“風情”了。所以孔子說我很久不懂人間的風情了,所以世人不理解我。
有言之教不如“不言之教”能夠深入人心。柔性的力量能夠感化人,剛強的力量是強迫。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币屖廊诵膼傉\服,不可能以力服人,而是以理服人。理是柔性的力量,理是道的表現,道理一詞逐漸流行,也是柔性力量的勝利。
宋儒稱為道學,也稱為理學,這混淆了老子的道學。莊子說:“有人籟,有地籟,有天籟”,天籟才是真正的“不言之教”。家教中,言傳不如身教,身教就是“不言之教”。這是現代兒童教育學的共識,社會的進步依賴教育的進步,教育的進步依賴言傳和身教,但更依賴身教。教育的失敗,就是把自己不信的東西教給孩子。
偉大的禪師能夠讀懂弟子隱蔽的心流。禪師不僅重視身教,而且重視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心流清凈如水,如果冒出一個惡念,即使沒有表現出來,那也已經是滔天大罪,因為惡念已經傷害弟子了,自己的心流已經被污染。心念更是“不言之教”。
善的心念念念相續,不雜一絲惡念,這是偉大修行者的真功夫,是最好的“不言之教”。只有無為的心念才會善念相繼,沒有惡念。因為無為是無念的,無念當然沒有惡念,無念已經超越人間的善惡?;勰芏U師把“無念”當做禪宗的秘訣。老子深入玄同大定,深知心流所向,所以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薄兜赖陆洝肥莻ゴ蟮慕逃龑W。
散文詩譯文:
修行者??!
我現在宣說遠古證悟者的無為教法。
你們看到滴水穿石的奇跡,
這是在宣說至柔勝至堅的教法。
水是天下的至柔,
至堅的鋼刀卻無法砍斷至柔的水。
天下至柔的水,
可以摧毀至堅的金石,
如同勇猛的將軍馳騁在百萬軍中,
如入無人之境。
法界中至柔的是“無有”,
它能夠穿過沒有間隙的空間。
我從此知道無為功效最大,
“不言之教,無為功效”,
天下沒有超過二者的。
修行者啊,
學習不言之教和無為教法吧,
它們能夠成就一切。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