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教育資訊 > 正文

    美麗的天安作文400字,北京天安游記感受

    現存清代建筑物,最偉大者莫如北平故宮,清宮規模雖肇自明代,然現存各殿宇,則多數為清代所建,對照今世界各國之帝皇宮殿,規模之大、面積之廣,無與倫比。

    美麗的天安作文400字,北京天安游記感受

    故宮四周繞以高厚城垣,曰紫禁城。城東西約七百六十公尺,南北約九百六十公尺,其南面更伸出長約六百公尺,寬約一百三十公尺之前庭。前庭之最南端為天安門,即宮之正門也。天安門之內,約二百公尺為端門,橫亙前庭中,又北約四百公尺,乃至午門,即紫禁城之南門也。

    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軸線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朝會大典所御也。三殿之后為內庭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更后則為御花園。中軸線上主要宮殿之兩側,則為多數次要宮殿。此全部宮殿之平面布置,自三殿以至于后宮之任何一部分,莫不以一正兩廂合為一院之配合為原則,每組可由一進或多進庭院合成。而紫禁城之內,乃由多數庭院合成者也。此庭院之最大者為三殿。自午門以內,其第一進北面之正中為太和門,其東西兩廂則左協和門、右熙和門,形成三殿之前庭。太和門之內北為太和殿,立于三層白玉石陛之上,東廂為體仁閣,西廂為弘義閣,各殿閣間綴以廊屋,合為廣大之庭院。與太和殿對稱而成又一進之庭院者,則保和殿也。保和殿與太和殿同立于一崇高廣大之工字形石陛上,各在一端,而在石陛之中則建平面正方形而較矮小之中和殿,故其四合庭院之形制,不甚顯著,其所予人之印象,竟使人不自覺其在四合庭院之中者。然在其基本布置上,仍不出此范圍也。保和殿之后則為乾清門,與東側之景運門,西側之隆宗門,又合而為一庭院。但就三殿之全局言,則自午門以北、乾清門以南實際上又為一大庭院,而其內更劃分為四進者也。此三殿之局,蓋承古代前朝后寢之制,殆無可疑。但二者之間加建中和殿者,蓋金元以來柱廊之制之變相歟。

    北平清故宮三大殿平面圖

    乾清門以北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即內庭三宮是也。乾清宮之東西廂為端凝殿與懋勤殿,坤寧宮之東西廂為景和門與隆福門。坤寧宮之北為坤寧門,以基化門、端則門為其兩廂。其全部布署與外朝三殿大致相同,但具體而微。

    除三殿、三宮外,紫禁城內,尚有自成庭院之宮殿約三十區,無不遵此“一正兩廂”之制為布置之基本原則。內庭三宮之兩側,東西各為六宮;在明代稱為“十二宮”,滿清之世略有增改,以致不復遙相對稱者,可謂為后宮之各“住宅”(apartments)。各院多為前后兩進,羅列如棋盤,但各院與各院之間,各院與三宮之間,在設計上竟無任何準確固定之關系。外朝東側之文華殿與西側之武英殿兩區,為皇帝講經、藏書之所。紫禁城之東北部,東六宮之東,為寧壽宮及其后之花園,為高宗禪位后所居,其后慈禧亦居矣。此區規模之大,幾與乾清宮相埒。西六宮西之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均為歷代母后所居。

    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論,清宮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為正中之南北中軸線。自永定門、正陽門,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樓,在長逾七公里半之中軸線上,為一貫連續之大平面布局(grand plan)。自大清門(明之大明門,今之中華門)以北以至地安門,其布局尤為謹嚴,為天下無雙之壯觀。唯當時設計人對于東西貫穿之次要橫軸線不甚注意,是可惜耳。

    清宮建筑之所予人印象最深處,在其一貫之雄偉氣魄,在其毫不畏懼之單調。其建筑一律以黃瓦、紅墻、碧繪為標準樣式(僅有極少數用綠瓦者),其更重要莊嚴者,則襯以白玉階陛。在紫禁城中萬數千間,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齊嚴肅,氣象雄偉,為世上任何一組建筑所不及。

    外朝三殿為紫禁城之中心建筑,亦即北平城全局之中心建筑也。三殿及其周圍門廡之平面布置已于上文略述,今僅各個分別略述之。

    (一)太和殿 平面廣十一間,深五間,重檐四阿頂,就面積言,為國內最大之木構物。殿于明初為奉天殿,九楹,后改稱皇極殿。明末毀于李闖王之亂。順治三年重建,康熙八年又改建為十一楹。十八年災,今殿則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 年)所重建也。殿之平面,其柱之分配為東西十二柱,南北共六行,共七十二柱,排列規整無抽減者,視之宋遼諸遺例,按室內活動面積之需要而抽減改變其內柱之位置者,氣魄有余而巧思則遜矣。殿階基為白石須彌座,立于三層崇厚白石陛上,前面踏道三出,全部鐫各式花紋,雕工精絕,殿斗栱下檐為單杪重昂,上檐為單杪三昂。斗栱在建筑物全體上,比例至為纖??;其高尚不及柱高之六分之一;當心間補間鋪作增至八朵之多。在梁枋應用上,梁栿斷面幾近乎正方形,闌額既厚且大,其下更輔以由額,其上僅承托補間鋪作一列,在用材上頗不經濟。殿內外木材均施彩畫,金碧輝煌,莊嚴美麗。世界各系建筑中,唯我國建筑始有也。

    太和殿藻井

    (二)中和殿 在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立于工字形三層白玉陛中部之上。其平面作正方形,方五間,單檐攢尖頂,實方形之大亭也。殿階基亦為白石須彌座,前后踏道各三出,左右各一出,亦均雕鏤,隱出各式花紋。殿斗栱出單杪雙昂,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六朵。殿四面無壁,各面均安格子門及檻窗。殿中設寶座,每遇朝會之典,皇帝先在此升座,受內閣、內大臣、禮部等人員行禮畢,乃出御太和殿焉。殿建于順治三年(公元1646 年),以后無重建記錄,想即清初原構也。

    (三)保和殿 為三殿之最后一殿,九楹,重檐九脊頂,為明萬歷重建建極殿原構。已詳前節,茲不贅述。

    清宮殿屋不下千數,不能一一敘述,茲謹按其型類各舉數例:

    (四)大清門 明之大明門,即今之中華門也。為磚砌券洞門,所謂“三座門”者是也。其下部為雄厚壁體,穿以筒形券三,壁體全部涂丹,下段以白石砌須彌座,壁體以上則為琉璃斗栱,上覆九脊頂。此類三座門,見于清宮外圍者頗多。今中華門或即明代原構也。

    北平中華門

    (五)天安門 于高大之磚臺上建木殿九間,其磚臺則貫以筒形券五道。磚臺全部涂丹,下為白石須彌座。其上木構則重檐九脊頂大殿一座。端門、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皆屬此式而略小,其券道則外面作方門,且僅三道而已。

    北平天安門前西千步廊

    (六)午門 亦立于高臺之上,臺平面作凵字形。中部辟方門三道。臺上木構門樓,乃由中部九間、四角方亭各五間,及東西廡各十三間,并正樓兩側廡各三間合成。全部氣象莊嚴雄偉,令人肅然。當年高宗平定準葛爾,御此樓受獻俘禮,誠堂皇上國之風,使藩屬望而生畏也。

    (七)太和門 由結構方面著眼,實與九間、重檐、九脊頂大殿無異。所異者僅在前后不作墻壁、格子門,而在內柱間安板門耳。故宮內無數間屋,大小雖或有不同,而其基本形制則與此相同也。

    (八)體仁閣、弘義閣 九間兩層之木構,其下層周以腰檐,上層為單檐四阿頂。平坐之上周立擎檐柱。兩閣在太和殿前,東西相向對峙。此外延春閣、養性齋,南海之翔鸞閣、藻韻樓,北海慶霄樓,皆此型也。

    (九)欽安殿 在神武門內御花園。頂上平,用四脊、四角吻,如重檐不用上檐,而只用下檐者,謂之“盝頂”。

    (十)文淵閣 在外朝之東、文華殿之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 年)仿寧波范氏天一閣建,以藏《四庫全書》者也。閣兩層,但上下兩層之間另加暗層,遂成三層;其平面于五間之西端另加一間以安扶梯,遂成六間,以應《易》“大衍”鄭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外觀分上下二層,立于階基之上。下層前后建走廊腰檐;上層欄窗一列,在下層博脊之上;在原則上與天一閣相同,然其全體比例及大木結構皆為《工程做法則例》官式做法。屋頂不用硬山而用九脊頂,尤與原范相差最甚也。

    故宮文淵閣平面及斷面圖

    故宮文淵閣

    (十一)雨華閣 為宮內供奉佛像諸殿閣之一。閣三層,平面正方形,但因南端另出抱廈,遂成長方形,南北長而東西狹。第一層深廣各三間,并前抱廈深一間,東西另設游廊;第二層深廣各三間;第三層則僅一間而已。閣各層檐不用斗栱,柱頭飾以蟠龍。最上層頂覆金瓦。其形制與北平黃寺、熱河行宮諸多相似之點,為前代所無,蓋清代受西藏影響后之特殊作風也。

    北平清宮其他殿堂無數。限于篇幅,茲不詳論。

    沈陽故宮在遼寧沈陽城內,建于清初,規模狹隘。其外朝布置無三殿之制,僅于廣庭北端正中建八角形殿,曰大政殿,其兩側沿廣庭之東西各立亭十。內庭宮室則視北平民間豪富府第且有遜色也。

    中國建筑史(通校本)梁思成 著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三聯將陸續出版梁思成作品的新版,每一部都特邀名家撰寫長篇導言。

    與圖書市場上其他版本不同,此次三聯書店重版《中國建筑史》(通校本),將原本的簡體中文版本與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以及1955年出版的油印本互相參校,修正錯漏,核對文獻,并精心篩選和制作近四百幅圖片。

    梁思成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學家,畢生致力于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保護。他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對中國古建筑進行了長時間的、科學的調查,他和營造學社的同仁一起,在那個社會動蕩、物質資料匱乏、交通極其不便的條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對全國近兩百個縣城的兩千余個古建筑項目進行了考察和詳細的測繪,為中國古建筑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翔實的文字與圖片資料,并撰寫了詳盡的科學研究報告。功莫大焉!

    梁思成總結了中國古建筑的關鍵特征,指出古建筑的“文法”,提出了“結構技術+環境思想”的研究體系,這一開創性的工作,為中國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支撐,填補了中國古建筑研究的空白。梁思成的對中國建筑思想的探究,將中國建筑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聯的思路打開,從中我們可以思考如何繼承傳統,如何在傳統中生發創造的力量。

    《中國建筑史》按時序將中國古代建筑分為幾個時期,分別介紹文獻、梗概、實物、特征并分析,為一通史類著作。全文以文言寫成,對呈現古建筑的精神和風貌而言,其語言和內容十分協調統一,且梁先生的文字曉暢明白,非常好讀。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prospectspotlight.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欧美片在线观看|farre性欧美护士tv|国产精品资源在线|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