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山頂的霸氣詩句-登山古詩100首
空青
寫人性一針見血,寫生活真知灼見。
將古詩詞之美帶給全世界。
這一期,為大家帶來8首非常著名的“山”詩,出自7位從古至今風格各異的詩詞作者。
有泰山的巍峨莊嚴,有廬山的哲思妙趣,有華山的險峻高邁,也有終南山的浩大,有空山林的寂靜。
不同的山脈,也寄托了詩人心中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有豪邁、有豁達、有辛酸、有思念,等等其他,不一而足。
壹
望岳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筆下的泰山,一如他年輕時候的凌云壯志。
許多人讀到最后一句,“會當凌絕頂”的時候應該都會有一點驚訝。杜甫被稱為詩圣,詩作被稱為詩史,經典的風格是沉郁頓挫,怎么會寫出如此豪邁的少年詩詞呢?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也就二十出頭的年紀。那時候,正是盛唐理想最為熾烈的時候,杜甫自然也心懷大志,立志做一名有為青年。并且他有說這話的底氣,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家里世代為官,自己更是自幼勤學,博學多識。
于是他離開家,游歷名山大川,路上還遇到了李白與高適,共同漫游了兩年多的時間。杜甫那時滿心覺得自己的未來會是一片光明,皇帝會賞識他,給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機會。后面困頓長安的十年,與安史之亂的巨變,都不在杜甫的計劃之中。
希望這一首詩,能讓大家記住一個年輕的杜甫。
貳
題西林壁
蘇軾 〔宋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
蘇軾這算一首理趣詩,看著是寫景,其實是說理為主。詩的內容主要是自己在游山過程中發現的一個生活哲理。
看著一座廬山,橫著看、豎著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站在不同的角度,總能看到廬山不同的一面風景。
難道它就是千變萬化,沒有一個真實的樣貌呈現給世人嗎?
這當然是說笑,那為什么我看不到一個完整、真實、不變的廬山呢?原因是我現在身處山中,對山的觀察始終是片面的。
想要從宏觀上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一個事物的完整輪廓,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自己跳出去。
有句老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得也是類似的道理。旁觀者的角度,是更加理性,是更適合全盤分析問題的。
而蘇軾將如此深刻的道理融進一首詩中,手段不可謂不高。
叁
鹿柴
王維 〔唐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的空山,大概也是晚年居住的終南山。這首詩很妙的點,在于王維的描寫角度。蘇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這首詩里就體現的很明顯。
他是如何刻畫空山之空的?
第一點,是留白與畫外音。一大片的空山留白,加上遠處隱隱約約的人聲,以動襯靜,而山愈靜。
第二點,是鋪排光線與意象抓取。陽光透過樹葉,影子灑落林間,輕輕點在一片青苔之上。
王維只講了這兩個點,在畫上留下了無數供人遐想填補的空間,而空山之空,也就躍然乎紙上了。
肆
獨坐敬亭山
李白 〔唐代〕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敬亭山。在看來萬物皆有靈的眼中,也是他為數不多的當世知己之一。
當附近周旋的鳥兒各自高飛,當停泊卷舒的云彩各自遠去。茫茫天地間,唯有一人一山,相對忘愁。
伍
終南山
王維 〔唐代〕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筆下的終南山。
前半首寫浩大。山高,接近天都;山長,連山到海。
高聳的山峰周圍環繞著白云青靄,遠遠看去蒼茫一片,如在云天之中。等你真正攀登上去,則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山頂回望,白云漸漸抱和在一起,曾經彌漫的煙靄也不知何處,淡淡地在身邊逝去。
五六句繼續寫山之大,連著占據了天上的好幾處星辰分野??缍戎?,眾峰間的陰晴都不能統一。
以問樵夫結句,是經典屬于王維的清淡留白技法。
陸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唐代〕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這首詩主題不在山,而在心。登山望遠,望的是故園方向。
因為心中郁結,所以尖山如同一片片劍芒,割痛了柳宗元的愁腸。
柒
詠華山
寇準 〔宋代〕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寫作這首詩時候,寇準好像不過十歲左右,算是一首神童詩。
整首詩的角度是山頂角度。
前兩句望四周,舉目只有天空在上,周圍再沒有跟華山一樣高的山峰。
后兩句望上下,太陽此刻離自己是如此接近,而曾經高高在上的云彩,如今也已溫馴漂浮在腳下。
捌
念奴嬌·昆侖
毛澤東 〔近現代〕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最后一首偉人詩作,留給大家賞析。
一介白衣,詩書傳世。
我是空青,關注我,共同傳承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