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是個什么樣的詩人;王維的一生簡短概括
是啊,王維不是一直向往田園生活嗎,為什么不學陶淵明辭官歸隱呢?
開元十五年(727年),王維在結束了濟州的五年貶謫生活之后,到了淇上當小官。此時,才26歲的他已萌生了歸隱心志。
經過一番衡量,他認定陶淵明的活法并不可行。
說到底,父親早逝,長子代父,他不忍推諉全家生計的重負。他在詩中說,“小妹日長成,兄弟未有娶。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所以“幾回欲奮飛,踟躕復相顧”,不敢拋開這個包袱,自己一個人逍遙去隱居。
他還批評陶淵明,認為陶不為五斗米折腰,是成全了自己的勇氣與尊嚴,卻把眷屬帶入了生活極度清苦的境地,實際上是一種純粹為己、不負責任的自私行為。
因此,即便深深感受到吃朝廷這碗飯吃得很辛苦,很痛苦,王維也不敢效仿陶淵明的活法,拂袖而去。
他很現實地明白,隱居是要花錢的,為了隱居得起,他不得不為官。
中年之后,他已無意仕途,純粹為了俸祿和家族責任而在官場待著。身在朝廷,心在田園,過起了時人稱為“吏隱”,即半官半隱、亦官亦隱的生活。
對他來說,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生活不僅有田園與詩,還有眼前的茍且。
緊接著,命運跟王維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在他人生最茍且的時候,突然迎來了最戲劇性的轉折。
安史之亂期間,王維未能逃離長安城,被亂軍俘虜到了洛陽。一番威逼之下,他出任了安祿山授予的偽職。
唐軍收復兩京后,新帝唐肅宗對投降安祿山并接受其偽職的官員,進行逐一處理。王維作為典型的“陷賊官”,本應處死,卻出乎意料地被唐肅宗免了罪罰,而且還升了官。
《舊唐書》對此的解釋是,王維在出任偽職期間寫了一首詩,表明他對李唐的忠心,唐肅宗讀到后對其產生原諒心理;此外,他的弟弟王縉請求削去自己刑部侍郎的職務,為哥哥贖罪,所以王維最終得到了寬宥處理。
這時,一直很敬重王維的杜甫,也站出來寫詩為王維辯護,贊揚他忠于唐室,能守節操。
關鍵時刻,是詩和弟弟救了他。
然后,他在仕途上竟然轉運了,做到了尚書右丞,正四品下階。這是他一生所任的最高官職了。
越是官運亨通,他越是不能心安。他無數次進行自我反省,開展自我批評,批評自己一生的軟弱,痛恨自己出任偽職的經歷,說“沒于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以至今日”。許多話都說得極其沉痛。
這個時候,官位依然不是他熱衷的東西,歸隱之心更重了,佛教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杜f唐書》說他“晚年長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61歲那年,王維逝世。臨終之際,弟弟王縉不在身邊,他要了一支筆給弟弟寫了告別信,又與平生親故作告別書數幅,敦厲朋友們奉佛修心。寫完了,舍筆而絕。
到唐代宗時,王縉應代宗的要求,進呈了哥哥的詩文集。代宗做了批示,肯定王維是“天下文宗”,詩名冠代,名高希代。
王維的詩名,在他死后達到了巔峰。
唐代宗還說,他想起很小的時候,在諸王的府上聽過王維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