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帶拼音版原文—八年級上冊三峽注音版
唐·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書法作品為自創,文字、圖片來自網絡)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跡之意。尚:還。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于“省”,注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于感覺,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⑦“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翻譯】
群山萬壑赴荊門,——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山,
生長明妃尚有村?!@里遺留有生長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一別漢宮便與北方荒漠連一起,
獨留青冢向黃昏?!詈笾涣粝虑嘹O蛑S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畫工曾經辨識昭君美麗的面容,
(卻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環佩空歸月夜魂?!挥兴篮蠡觎`徒然在月夜歸來。
分明怨恨曲中論?!€分明傾訴著她內心的怨恨情。
【作品簡介】
《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詠懷古跡五首》的第三首。此詩吟詠王昭君,并對王昭君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在寫作手法上,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創作背景】
《詠懷古跡五首》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歷元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五首組詩,以抒情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賽大家集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