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勞模人物事跡-十大榜樣人物事跡材料100字
4月27日,51歲的中車永濟電機公司鉗工、高級技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永平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接受表彰。這個32年在公司機加事業部工模具車間的毫厘間追求嚴絲合縫的人成了“站在光里的英雄”。
“倔巴頭” “老蔫”
1.8米的大個子,說話慢聲細語,做事穩扎穩打,工友們稱他“老蔫”。
別看“老蔫”平日話不多,但他能用飛速旋轉的手電鉆在雞蛋殼上雕花、刻字;經他改進的模具,使用壽命提高50%左右;機器無法加工的精細活,他能干得嚴絲合縫……那是因為“老蔫”有倔勁。
32年前,19歲的張永平走出技校大門,進入公司從事模具鉗工工作。
從木模專業改行模具鉗工,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很多人勸他回歸老本行。
但蔫蔫的張永平個性很倔強、很有主意:“我就不信專業不對口就干不好。不僅要干,而且要成為最好的模具鉗工?!?/p>
然而,從零開始絕非易事。
他不懂就學,買來專業圖書,經常研讀到深夜,甚至夢里都是凸模、凹模、沖頭、墊板;不懂就問,成了車間師傅們的 “小跟班”。
漸漸地,隨著專業知識的積累、操作技能的提升,張永平從門外漢成長為生產骨干。
一次,公司員工在對一臺運行7年多的風力發電機進行維護時,轉子壓線座固定螺栓斷在了轉軸中。如不及時取出,用戶就要更換電機,會給公司帶來20萬元損失。
接到求助后,張永平和同事一起與現場人員反復溝通。經過多次實驗驗證確定解決方案后,他背著工具踏上了戈壁。
在相當于20層樓高的風塔上,操作空間異常狹小、異常悶熱,張永平一干就是幾個小時,最終圓滿排除故障。
甩掉“萬年老二”的帽子
鉗工素有 “機械之母”之稱,是工業現代化生產中機器不可替代的工種。模具是用來制作成型產品的工具,尺寸誤差越小,用于加工的產品精度越高。
如今,張永平帶著一手絕活不僅亮相國內國際各大展覽展會,還走上了央視舞臺,全方位展現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勞動者大軍的新時代形象。
但是,誰又能想到,他也曾是個“萬年老二”。
基礎技能的差異,造成他多次在技能大賽中輸在實操考試上,被同事戲稱 “萬年老二”。
他像小學生那樣從頭學起,不分晝夜練習鉗工基本技能,蹲幾個小時向老師傅學技術。
辛勤耕耘終于讓他摘掉“萬年老二”的帽子:在公司第五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獲鉗工第一名;在山西省首屆裝備制造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獲鉗工第三名,被授予“三晉技術能手”稱號……
后來,中車首席技能專家、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十大金牌工人、山西省鉗工項目優秀指導教練、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等榮譽接踵而至。
“發明家”教員
好鉗工都是能干好機器無法加工的精細活,而模具鉗工對技術的要求更高,對精度的要求更嚴苛。
張永平心靈手巧,他常說:“工作中不方便的地方,就是需要改進的地方?!币虼?,工友們還送他一個“發明家”的稱號。
大型模具滑動導向性差,鉗工組裝勞動強度大,不僅導致模具使用穩定性差,還影響進度和壽命。
“老蔫”在技術人員的協作下,將模具導向系統由滑動導向改為滾珠導向,使每次刃磨沖裁由40臺提高到60臺,使用壽命提高50%左右,降低了勞動強度,創造了模具制造技術新突破,在模具生產中被廣泛應用。
面對攻堅后的成功,張永平快樂地說:“我喜歡這種摸索的過程。這是一種挑戰,成功了我能樂上好幾天!”
他參與的《滾珠導向系統的垂直度改進》《模具導柱快速拆卸法》等多項創新項目攻關,獲得公司“操作員工與技術人員聯合創新”優秀成果一等獎。
他主持的《YJ90電機非傳動端斷裂螺栓在線取出》項目攻關,節約費用70.4萬元;他參與的《超級銅電機項目的生產和試驗》項目攻關,為綠色高效新材料新技術研發應用提供支撐。
作為國家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公司鉗工金藍領工作室的主要成員之一,張永平把對年輕人的培養當作己任,讓更多的人成為站在光里的英雄,每年授課達500多個小時,培養出技師7名、高級技師5名。其中,5人分別在山西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
(來源:山西工人報 陳秋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