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教育網-中國建設教育網監理證書查詢官網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
速繼明 劉麗娜
“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一體部署推進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緊密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如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思路等,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提出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今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專題部署和系統謀劃,深化了對三者一體化推進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規律性認識,為新時代我國教育發展、科技進步、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力量,聚焦科技創新前沿領域,打造符合中國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育人治理效能。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9月15日,他在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中強調:“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強優勢學科,不斷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月1日,他在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的師生代表回信時指出,希望學校廣大師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建設教育強國是民族復興基礎工程
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教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發揮的全局性、基礎性作用的深刻認識,深刻揭示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上把握學科建設規律并指出,“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強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立德樹人,強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他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5月1日,他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強調,“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9月28日,他回信勉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在讀英烈子女,“以英雄的父輩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刻苦學習訓練,努力練就報國為民的過硬本領,矢志不渝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學校是育人、育才的重要陣地,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服務祖國的有用人才。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云南大學建校100周年指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9月15日,他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強調“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堅持立德樹人,繼續改革創新,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
以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興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從“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從做“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到成為“大先生”,他對廣大教育工作者充滿殷切期許。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教師隊伍建設理論,勉勵廣大教師要傳授馬克思主義真理之道。廣大人民教師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以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躬耕三尺教壇,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養扎實學識,以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明晰行動綱領,以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端正自我定位,以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回應時代關切,以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涵養大國良師,凝聚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廣泛共識。
抓好后繼有人根本大計關心下一代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并對于下一代的成長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孩子要擁有“四個自信”,成為新時代好兒童。3月5日,他來到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并勉勵教育工作者“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5月31日,他在北京育英學??疾鞎r強調,新時代中國兒童應該是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兒童。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工作,把青年工作作為黨的戰略工作來抓,針對新時代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激發廣大青年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挺膺擔當。6月26日,他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指出,更好把青年一代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接續奮斗。他以“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詮釋青年人應有的精神狀態,與他對廣大青年的寄語囑托一脈相承。通過青年力量涵養國家力量,反映了他對廣大青年助推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殷切期盼。
以高質量國際教育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以語言為紐帶打造承載文化、技術的交流互鑒之路,形成跨越時空界限、語言阻隔,連接世界各國的多彩紐帶,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不同文明的傳承、發展、創新貢獻更多智慧力量。
中文溝通中外。1月,習近平主席在復信匈牙利匈中雙語學校學生時指出,希望越來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歡上中文、學習中文,努力做傳承發展中匈友好事業的使者。8月,他復信馬耳他圣瑪格麗特中學“中國角”師生,鼓勵更多馬耳他青少年積極參與中馬人文交流。
交流促進理解。5月,習近平主席復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中亞留學生,期待他們積極投身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事業,弘揚絲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中亞故事。他復信孟加拉國兒童阿里法·沁,鼓勵她努力學習、追求夢想,傳承好中孟傳統友誼。7月,他在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留學生的回信中指出,留學生們“通過課堂學習和實地走訪,提升了專業素養,深化了對中國的審計制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的認識”。
合作促進共商共建共享。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速繼明系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劉麗娜單位系東華大學)
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杜瑞軍 周作宇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并對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號角。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強國的戰略定位。教育系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譜寫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新篇章。
夯實基礎教育基點,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被A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
強化政府保障責任,持續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為切實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全民、優質均衡。7月2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由此,農村教育將進一步發展,在鄉村振興中作出新的貢獻。
持續深化“雙減”工作,營造良好育人生態?!半p減”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自10月15日起施行的《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堅定不移強化校外培訓監管。要不斷完善制度、增強配套,推進校外治理與校內提質雙向聯動,在持續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在持續提高作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不斷提升課后服務上下功夫。持續加大聲勢力度宣傳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推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生態。
持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轉變育人方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5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切實加強國家課程方案向地方、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的轉化工作。同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12月2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上海設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的有關情況。該研究機構將在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幫助所有人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素養中發揮重要作用。
深化產教融合,打造職業教育新一極
6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門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指出,持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人力資源支撐。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一極。持續深化以產教融合為重點、職普融通為關鍵、科教融匯為新方向,構建“一體兩翼”工作格局,加快建設融通融合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升級,為各類人才搭建發展成長的有效通道。
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構筑教育與產業深度互動新格局。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在于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秾嵤┓桨浮分赋?,加快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7月7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共同體和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等工作。
堅持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教融匯”概念。1月1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構建融通融合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平倘趨R是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全新命題和挑戰,對職業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具有重要意義。5月14日,由110家全國“雙高”校和企業組成的現代職業教育科教融匯共同體在山東濰坊成立,并向全國高職院校發出“現代職業教育科教融匯倡議書”??平倘趨R強調國家科技創新、產業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協同發展,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推動職普融通發展,暢通學生成才路徑。推進職普滲透融通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客觀要求。持續推進“職教高考”制度建設,為中職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提供更適合的多樣化發展機會。持續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大力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持續推動大學和高職聯動,培養全鏈條、各類型的拔尖創新人才。搭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不同類、不同層之間相互溝通的“立交橋”。8月30日,教育部印發《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以下簡稱《任務》)提出,探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具體路徑,有效聯通和整合教育資源,協同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優勢互補的育人體系。
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今年,教育部推動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戰略工程,主要任務是“兩個先行先試”:一是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一頂一的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二是要在提高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與水平的“適配度”上先行先試,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和戰略先導力量。
進一步夯實基礎研究組織水平,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教育部近年來實施的“高等學?;A研究珠峰計劃”,加強前沿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圍繞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新時代,高等教育要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和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實施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切實提升我國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有組織推動創新人才培養,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2月21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等。11月24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以基礎學科、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為引領示范,有力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主動對接國家、區域發展需要,增強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高等教育要提升龍頭引領的高度,加深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深度,進一步引導高校主動與國家經濟領域對接,切實加強技術轉移轉化。引導高校主動揭榜國家的重大任務,錨定頂尖水平開展前沿攻關。6月12日,《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蘭州倡議”》指出,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7月22日,教育強國戰略咨詢會(粵港澳大灣區)在廣州召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強調,要以落實戰略合作協議為抓手,謀劃部署一系列重大任務、重大工程、重要平臺,推動開展教育改革探索創新。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積極承擔強國建設使命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全面深刻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并勉勵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自信自強、踔厲奮發,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教育家精神是中國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精神動力。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升立德樹人成效?!叭齻€牢固樹立”、“‘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經師’與‘人師’相統一”、“大先生”等,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提出的具體、明晰、豐富的要求。教育家精神不僅僅是對教師的要求,而是號召全社會、全體人民,勇于擔責,夯實立德樹人成效的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合作、同向發力,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只有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弘揚教育家精神的育人生態,才能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養大國良師。繼“卓越計劃”、“強師計劃”、“優師計劃”之后,7月25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國優計劃”),目的是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扎實的優秀教師,打造高水平大學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的榜樣,進一步吸引優秀人才從教,引領地方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皣鴥炗媱潯睂右淮笈咚皆盒0l揮學科優勢舉辦教師教育,推動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不斷健全、優化。
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強教必先強師。為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基礎教育教師隊伍,8月3日,《教育部關于開展國家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試點的通知》發布,決定在10個地區開展改革試點。為不斷加強職業學校教師校長隊伍建設,7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旨在培養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突出的雙師型名師(名匠),一批辦學理念先進、辦學定位準確、勇于開拓創新、精通現代職業學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長。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據新華社8月報道,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為緩解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師資不足問題,7月14日,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通過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保障各級各類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數字賦能教育變革,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
2月13日—14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其間,大會發布了7項智慧教育平臺系列標準。近年來,我國教育數字化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標志著推進教育數字化已經成為全黨全國普遍共識和重要戰略性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數字賦能教育教學變革,提高育人質量。發展數字教育,不斷豐富智能教室、自適應學習、學情智能診斷、智慧課堂評價、虛擬仿真實訓等場景應用,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改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創造性、體驗性和啟發性,推動課堂教學發生深層次變革。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教育數字化大數據中心,使其真正地服務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教師的教育教學,服務學校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也服務新時代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方面研究能力的提升。
數字改變教育資源配置,助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絡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币劳袊抑腔劢逃脚_,利用數字教育賦能鄉村教育,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互聯互通、及時高效、動態共享的特征,把分散的優質資源聚合起來,突破時空限制,讓那些身處不同環境的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和渠道。
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度蝿铡钒呀逃龜底只鳛橥七M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倍增器”,調動社會上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打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環節,完善政府統籌、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周作宇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杜瑞軍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2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