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志;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志發票申請
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原創美文第1162期
「在閱讀此文之前,誠懇請您點擊一下右上角關注,既方便每天早晨6:30閱讀科普,又方便進行討論和分享,還能讓你更便利獲得調理方案,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支持?!?/strong>
大家好,今天科普聊聊痛風從氣(血)論治的中醫道理和方法。
對于痛風,早在元代之前,那個時候的中醫就認為這個疾病以正氣耗損、氣機不通、血脈失和為本,以石、火、痰、瘀痹阻為標。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風這個疾病,并認為其原因為痰、風熱、風濕和血虛所致,特別是以血虛更關鍵。
對于血虛的解讀,《黃帝內經》里認為:
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髓,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因此,痛風這個疾病,前期大多是脾虛,脾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隨疾病進展,會進展為氣血失調并貫穿痛風疾病發生發展的始終,是痛風發生的核心和基礎病機。
那么,痛風就可以從氣血論治。今天先聊聊痛風從氣論治的道理和方法。
理解痛風這個疾病,如果從人體氣機運動來看,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氣滯,就是氣行受阻不暢。二是氣虛,就是氣力不足。
人體能讓尿酸穩定在相對穩定的范圍,乃體內有無形之氣流動,貴在通暢,尿酸等內邪和侵入體內的外邪都會隨氣機流暢而排出。
如若氣機壅滯不暢,尿酸和內邪則會停滯蓄積體內,不通則痛,導致痛風。
所以治療痛風,要行氣、理氣、補氣、益氣,調暢氣機。
氣滯的形成,可由外邪侵體,也可以由內傷七情所致,還可以因為正氣虧虛、臟腑功能下降導致,也是痛風疾病形成中的病理產物。
氣機郁滯能引起肢體麻木肌肉酸痛筋脈疼痛,氣滯則血痹,氣滯血瘀久可化熱,從而可以發展為導致痛風的濕熱痰瘀,痛風發作就會紅腫熱痛,
如果氣滯所致的濕熱痰瘀久痹關節筋骨肌膚,則慢慢會長出痛風石,中醫稱痰核。
這就和《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氣傷形,形傷氣相一致:
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這個意思是先有疼痛而后有腫脹的,是先氣滯而后形傷——氣滯,氣機阻塞則無法移動津液血液輸布,津停血滯日久會痰濕血瘀熱搏。
先有腫脹而后氣機阻滯的,是痰濕熱瘀等有形病理物質停聚會導致氣滯,是有形病理產物導致氣機不暢的后果。
這是氣滯和痛風的關系。
氣虛呢?
氣虛,其實就是人體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導致的人體正氣不足的狀態。
人體氣的生成要依賴于肺脾腎的巧妙尤其協調。
如果先天脾肺腎虧虛或后天虧損,都會導致氣不足。
而痛風人的氣虛,就變小在身體氣虛沒有足夠的能力抵御外界邪氣的侵襲,氣虛內邪也會產生,這樣內外邪合邪,排泄不足,蓄積體內,在關節筋骨肌膚內痹阻不通則痛,發為痛風。
簡單說,氣虛導致臟腑功能下降,體內病理產物堆積,蓄積關節內,是痛風的發生基礎。
氣虛和痛風的關系,最近古代的一句話,就是: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因此,痛風除了長期飲食不節,痛風患者長期過度勞累容易導致脾腎虧虛,長期飲食偏好(辛辣肥甘),或生活作息不規律,能躺著不坐著,能坐著不站著,久坐不動等,都容易傷及氣,從而脾腎虧虛,水濕運化和氣化不足,痰濕熱瘀內生,流注于關節,加上氣虛不能低于外邪侵襲,內邪加外邪,阻滯氣機,不通則痛,發為痛風。
氣血痰瘀久而不化,會進展為慢性痛風,更加纏綿難愈,反復發作,治療難度也加大。
不管你是口瘡、口腔扁平苔蘚,還是尿酸高痛風,都可以參與“口腔黏膜和痛風千名援助計劃”,幫你解讀報告,梳理一對一調理方案。方法很簡單,只要您關注后單獨悄悄地回復(別在評論區)我一句:我要參加,留意悄悄給你的反饋即可。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來源于網絡,侵刪):2023年第13期《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志》古瑜鍇等文章《淺談從氣血虛實論治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