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學生創業 > 正文

    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集中營

    這場德育論戰的核心,其實就是教育到底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改革派主張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現代公民,而保守派堅持要培養盲目愚忠的臣民。要公民,還是要臣民?這是一個影響國家未來道路的關鍵選擇。

    1878年夏天,從皇宮發出的詔敕《教育大旨》,讓改革派人士大吃一驚?!督逃笾肌穱绤栔肛熅S新以來的文明開化政策,稱它“追逐文明開化之末端,破壞品行,傷害風化者不少”,將來有可能達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義的地步”,“流弊很多”?!督逃笾肌诽岢?,應該以儒教的道德原則糾正流弊,今后“道德之學”要以仁義忠孝之道為主,其他之學可聽從各人自學。

    在改革派看來,《教育大旨》是對維新以來教育改革的否定。1868年以天皇名義頒布的《五條誓文》宣稱:“破舊有之陋習,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識千世界,大振皇基?!边@兩條誓文清晰地表明,日本意識到自己還不具備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條件,渴望學習西方文明。從那時以來,日本的教育主題就是向西方學習。在明治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日本大規模地移植西方國家先進的教育制度,自由主義道德觀的教材成為主流。

    另外,《教育大旨》并非出自明治天皇之手,而是宮中侍讀元田永孚執筆起草的。元田永孚是宮中侍講,頗受信賴,成為明治天皇的帝師和私人顧問。他教授天皇帝王學,主張建立以天皇為權力頂端的絕對君主制,極力推進“天皇親政運動”。這與改革派主張的立憲君主制完全背離,因此伊藤博文等斥責元田永孚的主張是歷史的倒退,實行這種主張將導致政治上的混亂。

    “天皇親政運動”被挫敗,但是元田永孚因為深得天皇的信任,仍然留在宮中。信念頑固的他將重點轉移到教育領域,希望通過在教育上弘揚仁義忠孝,提高國民對天皇的忠誠度,使日本成為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

    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集中營

    元田永孚

    1878年天皇視察了幾所學校,元田永孚趁機起草了《教育大旨》,批判自由主義和啟蒙思想,提出公共教育應該以儒教主義的仁義忠孝為中心。他同時還起草了《小學條例二則》,規定今后學校里要懸掛古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的畫像,以對兒童有效地灌輸仁義忠孝觀念。

    當時掌握政府實權的伊藤博文堅定地支持文明開化,不愿意看到教育改革被扭轉方向。于是,他委托內務大書記官井上毅起草《教育議》一文,上奏天皇,批駁元田永孚的觀點?!督逃h》指出,品行風俗的敗壞不在于文明開化政策,而是維新變革的不可避免的副產品,并非像元田永孚想象得那樣膚淺和抽象。為了糾正風俗紊亂,的確需要研究“教育方法”,確立文教政策,但不應該放棄國家的根本政策——文明開化,而“保護舊時的陋習”。

    元田永孚立即又寫了一篇《教育議附議》,對《教育議》進行反駁。他批評伊藤博文“對圣旨之所在,似未融會”,進一步重申“忽視仁義忠孝”是風俗紊亂的原因,恢復儒教,“讀四書五經、尚廉恥、重禮讓、篤的教育”是矯正風俗的手段。

    福澤諭吉

    當時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紛紛加入這場德育論戰。著名教育家福澤諭吉先后發表《德育如何》《教育余文》兩篇文章,站在反對封建道德的立場上,針鋒相對地反駁儒教主義教育論,主張道德教育應該建立在國民言論自由的基礎之上。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禮同樣站在批判儒教主義的立場上,主張德育應追求自發性和自覺性,修身課不應該用語言向學生灌輸,背誦忠孝禮義等道德條目的做法不可取。

    不過,此時日本保守主義思潮正在興起,大多數論戰者支持元田永孚。思想家、教育家西村茂樹主張以儒學為基礎,以西學為補充對國民進行教育,“儒教欲廢之而不可得,尤其是論孟學庸四者…世界尚無此善良之教訓”。國粹主義教育家、思想家杉普重剛主張,道德教育應該在吸收儒學和洋學的基礎上,以日本傳統的觀為主要內容。東京大學校長加藤弘之提出,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德育應該將儒教、神道、佛教、等內容融合。教育學家能勢榮則認為,道德教育的教學內容沒有必要從洋學、儒教中選擇一種作為教育指針,應該以日本自古以來的觀為基礎進行教學。

    這場德育論戰的核心,其實就是教育到底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改革派主張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現代公民,而保守派堅持要培養盲目愚忠的臣民。要公民,還是要臣民?這是一個影響國家未來道路的關鍵選擇。

    保守派最終在這場論戰中獲勝。因為伊藤博文等作為天皇的官員,不可能去反對忠孝之道,而福澤諭吉等在野人士的話語權也很有限,因此保守派輕而易舉地占了上風。從此,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開始走向保守,強調“忠君愛國”的國家主義教育風行起來。

    1880年12月,日本政府頒布《修正教育令》,否定教育改革中的“自由放任主義”,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學校的監督權力。課程設置一律按照文部省頒發的大綱執行,將修身課列為首位,加強德育教育。

    1881年文部省把修身課置于各課程之首,并制定《小學教員須知》,要求小學教員懂得“導人善良比教人多識更為緊要,故教員應特別致力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振興尊王愛國之志氣”。教師的言行思想也被劃入統制對象,此外對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也進行干涉,使教學失去了獨立性。1882年,元田永孚根據天皇之命,又編寫了修身課本《幼學綱要》,發給全國小學,其中充滿忠孝仁義的說教。

    1889年憲法頒布后,政府內部產生了動搖,尤其是縣知事等地方官員有強烈的不安,擔心自己治理的地方會因為憲法的頒布而出現各種問題。在內閣地方官會議上,地方官提出了“大興德育”的建議書,認為由于“偏重智育”,以致培養的人“熱衷于政論”“紊亂社會秩序,終將危及國家”。這種輿論支持了思想保守的內閣首相山鄉有朋,在他的主持下,1890年元田永孚和井上毅起草了《關于教育之救語》(簡稱《教育救語》)全文僅有300余字,卻成為臣民精神指引,主宰了日本幾代人的頭腦和心靈——

    朕唯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為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教育敕語》的核心思想,就是培植帶有忠君愛國頭腦的、懂得近代知識技能的工具。隨后,《教育敕語》被分發到全國各地的學校,天天通過課堂灌輸國家主義思想。學校在慶祝日、大祭日的慶典上,都要由校長奉讀“敕語”,師生必須低頭畢恭畢敬地聽著。

    在日本的近代史上,1868年頒布的《五條誓文》標志著文明開化時代的開端,1890年發布的《教育敕語》則標志著文明開化時代的終結。在兩者之間,那場德育論戰顯然是轉折點。

    假如在那場德育論戰中改革派獲勝,那么日本后來的道路可能就不會有那么大的挫折。由于保守派獲勝,日本大力推行臣民教育,培養忠君愛國的臣民。日本后來之所以走上侵略亞洲鄰國道路,并最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教育充當了極端國家主義和法西斯軍國主義教鞭的不光彩角色。在這種教育下培養出來的無數盲目愚忠的臣民,比政治家更狂熱,是他們和戰爭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戰爭的深淵。

    1945年日本戰敗后,駐日盟軍司令部在廢除《大日本帝國憲法》之前,先宣布《教育敕語》無效,從此現代公民教育才成為日本德育教育的主題??墒?,日本和世界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prospectspotlight.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欧美片在线观看|farre性欧美护士tv|国产精品资源在线|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