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義務教育的特征—我國義務教育的含義特點和意義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西校區學生在課間快樂地跳格子。翟慧勇 顧春芹 攝(資料圖片)
訪談嘉賓
董 奇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主任
劉菊嬌 江西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
賈 煒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陳 峰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
張志勇 山東省教育廳原巡視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柳海民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乃慶 西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王 紅 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常務副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卓玉 山西省教育廳原副廳長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已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而高質量發展需要科學的教育評價來引領。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評價指南》),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實施、結果運用、組織保障等方面對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提出了工作要求,并明確了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对u價指南》的出臺將對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各教育主體如何抓好《評價指南》落實工作?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專家。
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
記者:如何認識此次《評價指南》出臺的價值和意義?
劉菊嬌: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牛鼻子”和“指揮棒”,事關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教育部等六部門出臺《評價指南》,進一步落實落細了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用84個具體評價指標將新時代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具象化,為我國義務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科學指南。
王紅:高質量的教育發展必須建立在先進的教育理念之上。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會提出許多好的教育理念,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理念并沒有充分融入具有“指揮棒”作用的評價體系中,甚至評價與理念還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對立與沖突,故而再好再先進的理念也只是停留在書面和口頭上,各種美好教育的樣態只是愿景描述和未來展望,無法落實在行動中和實踐中。
《評價指南》所蘊含的價值追求和設定的指標體系,充分體現了尊重規律、突出重點、破解難題、客觀務實的特點,必將為義務教育發展生態的全面優化奠定堅實基礎,讓教育呈現美好發展樣態的追求有了實現的可能性。
賈煒:此次印發的《評價指南》充分體現了三個特點。
一是引領性?!对u價指南》強調了教育的政治屬性,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科學質量觀,這是質量標準的方向性問題,毋庸置疑,必須堅定。
二是系統性。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元主體、多個維度、多種方式、多個環節、多樣態度,達成共識難,形成合力更難?!对u價指南》架構了科學的質量評價整體框架,以基層生動的實踐為基礎,充分考慮了相關各方的關切,明確了質量評價的主體責任,找準了發力點、突破口,劃出了評價的紅線和底線,形成相互銜接、彼此協調的系統認知和責任體系,為整體推進評價改革提供了指引。
三是過程性。質量評價不等同于結果評價,而是通過強化過程質量來確保結果質量。教育的價值恰恰體現在過程中而非僅看結果。長期以來,社會上對教育功利的評價弱化了對教育過程質量的追求,刷題、應試、搶跑等教育亂象此起彼伏,短時間難以明顯改觀?!对u價指南》的指標設計從考查教育教學管理過程出發,規制了各類行為,明確了倡導什么、反對什么,讓政府、學校、教師有抓手,有可檢驗的標準。
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的科學指引
記者:《評價指南》明確,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包括縣域、學校、學生三個層面。如何認識這三個層面及其之間的關系?
董奇:《評價指南》覆蓋縣域、學校、學生三個層面,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構成了完整統一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第一,學生發展質量是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核心。教育質量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各層面的教育質量評價都需要彰顯和促進學生發展質量的提升??h域、學校、學生三個層面均圍繞學生發展質量這一核心內容,突出考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情況。
第二,三個層面的質量評價層層嵌套,學生發展質量是學校辦學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學校辦學質量是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同時,各層面的質量評價又各有側重。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旨在明確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導向和具體內容;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旨在促進學校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要求,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旨在促進地方黨委政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履行舉辦義務教育職責,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第三,《評價指南》首次提出了評價縣級黨委政府履行提高義務教育質量職責的內容與方式,旨在通過評價營造良好的義務教育生態。突出強調抓好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現實迫切性。
陳峰: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存在“唯分數、唯升學”傾向,既有教育系統內部不遵守教育規律、不落實教學常規的因素,也有少數地方黨委政府片面教育政績觀、質量觀的原因,還有社會上“唯學歷、唯文憑”用人導向的影響。教育評價改革,實際上是一場教育科學與社會功利的較量,是教育內部實踐與外部要求的博弈。要充分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完善對地方黨委政府的考核評價,努力減少和防止片面教育政績觀對教育評價、教育實踐的影響或干擾。
《評價指南》緊緊圍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從縣域、學校、學生三個層面設置了具體的評價指標和考查要點,全面打破了單一的“結果評價”模式,充分體現了教育評價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張卓玉:良好教育生態的創建及維護,要穩穩抓牢政府責任、注重減輕學校負擔和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首先,縣級黨委政府是“良好教育生態”的第一責任人?!对u價指南》明確指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傾向,不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不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不舉辦重點學校。重點突出縣級黨委的主要職責,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強調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進一步引導地方黨委政府樹立科學教育質量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認真履行教育職責,落實領導責任。
其次,《評價指南》對減輕學校和教師負擔作出明確規定,嚴格控制面向學校的各類審批、檢查驗收、創建評比等活動,規范各類“進校園”活動,減輕校長、教師非教育教學的任務負擔。地方黨委政府應進一步貫徹落實相關政策要求,規范學校辦學,加強學校管理,切實減輕校長、教師非教育教學的任務負擔。同時,要強化中小學校在課后服務中的主渠道作用,嚴格按照規定控制作業總量,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和社會競賽活動。加強校內管理與校外規范綜合管控,切實減輕學生的校內外負擔。
學校辦學質量提升的行動依據
記者:《評價指南》特別強調,要不斷完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結果運用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結果對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如何用好評價結果?
張志勇:評價本身不是目的,充分應用評價結果才能積極發揮出教育質量評價對教育政策調整、教育教學診斷與改進、考試招生體制改革、社會輿論引領等多方面的功能和價值。
用好評價結果是一項系統工程,可基于下面五個步驟構建本地評價結果應用的可行路徑和有效模式。
第一,建立基于結果應用導向的評價工作模式。第二,要構建和完善評價結果解讀機制,摸清現狀、抓住真問題。第三,通過體制機制建設保障監測結果應用,不斷完善監測制度確保監測與應用工作的順暢。第四,打造骨干監測隊伍保障監測結果應用。第五,把監測結果應用情況納入對各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考核體系。
在評價結果的運用中要注意以下事項:一是要將評價結果用于實際工作改進中,避免將評價流于形式或將評價結果束之高閣。二是要有專業力量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解讀,防止對數據結果的誤讀和誤解,避免忽視對數據背后意義的探索。三是正確使用評價結果,避免利用評價結果對學生、學校、區縣進行排名排隊。四是綜合、全面認識評價結果,而不是只關注某一方面的結果。五是加強評價結果運用的制度建設,要建立監督機制、信息公開機制、評價結果使用的二次評估制度等,確保評價結果得到充分應用。
柳海民:《評價指南》既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指引,也是指向學校持續變革的行動依據。學校應依據評價結果,清晰認識自身發展現狀,研究轉化成學校改革與發展的行動方案。
一是系統設計,注重全面改進,做到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改進。二是重點突破,堅持科學改革,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辦出特色,也需要及時發現學校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不掩飾缺點,不回避問題,科學改進教育教學和管理。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協同育人,將學生、教師、家長、社區成員等學校教育的利益相關方,廣泛地吸引到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和改革發展行動中。
推動《評價指南》盡快落實見效
記者:教育評價改革,關鍵在落實。下一步,各級政府、學校和教師應如何做好《評價指南》落實工作?
王紅:積極推動《評價指南》盡快落地見效,重點是要做到四點。
一要有認清形勢與挑戰自我的勇氣。評價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領域,它所帶來的是全面、全局性的變化和挑戰,需要全社會全系統密切配合、積極行動,需要我們認清形勢,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做好充足的輿論宣傳,突破長期以來的心理舒適區,敢破敢立,扎實推進。
二要有領會標準與細化落實的指引?!对u價指南》內涵非常豐富,落實執行《評價指南》應建立在深入領會標準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基礎之上,領悟其中的理念和價值導向,對照標準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細化落實的指引和方案,扎實做到方向正確、指引細致。
三要有堅持方向與舉措創新的智慧。落實《評價指南》的要求需要在堅持原則和方向以及堅守底線和紅線的前提下有所創新,既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評價指南》的精神,又要結合各地情況采取不同的舉措和做法,形成高質量統一要求下各有特色的評價格局。
四要有完善治理與優化生態的格局。教育評價的關注點雖然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對評價技術路線的優化,但其最重要的功能和著力點卻并非提供教育評價的技術路線,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改革達到完善治理從而優化生態的目的。教育生態的優化是關系到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良好教育生態既能保持適度的壓力,更能釋放教育的活力;既能抵御外界干擾,又不排斥社會參與;既要保持綜合統一品質,又能鼓勵特色個性發展;既要鼓勵敢于開拓創新,又能保障安靜教書育人。為此,政府、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要找準定位,抓住教育評價中的關鍵點和根本點,以《評價指南》落實為契機,健全體系完善機制,優化生態,釋放活力,為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讓義務教育發展呈現出最美好的樣態。
柳海民:中小學校要認真學習《評價指南》,做到學懂弄通,讓每一名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都能形成用《評價指南》推動工作的意識,要明確新時代好學校和好學生的價值導向,要理解三個層面質量評價的內在邏輯,要悟透各個考查要點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其中,《評價指南》中的考查要點,有的是重申與強調的“規定動作”,有的是優化與調整的倡導性內容,有的是不能觸碰的“負面清單”,學校在學習《評價指南》時需要切實理解每個考查要點的出發點,辯證施策。
同時,學??梢砸罁对u價指南》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常態化自評工作機制,并制定可操作的實施細則。二是改進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組織做好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質量評價,并注重差異,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發展。三是將《評價指南》中的考查要點轉化為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對標自評診斷。需要注意的是,學校不能因個人好惡、實施難度而對《評價指南》的考查要點“做減法”,須落實完整的指標體系。
宋乃慶:廣大教師應該對標《評價指南》中對教師的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評價指南》從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與社會實踐等五方面評價學生發展質量。廣大教師也應當根據這五方面重點內容,精準分析學情,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一方面,要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堅決克服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學思結合,將學生發展所需培養的良好品質和關鍵能力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此外,教師作為家校合作的主力軍,應提升家校協同育人的能力,積極向家長宣傳《評價指南》的重要精神和內容,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為孩子的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