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訴的
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發展中應該站在什么位置?應該用何種方式推動區域教育發展?不同的選擇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近年來,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強勢推動教育改革時有耳聞,但不乏黯然收場者。這其中,既有真誠希望改變教育現狀者,也有急功近利者。
教育變革的出發點應該是基于學校的現實,需要立足于學校自身的土壤,如歷史積淀、教育現狀、教師隊伍狀況、生源、所處社區資源等,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哪怕在同一個區域內,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兩所學校,簡單的經驗復制不可能包治百病,甚至有害肌體,一刀切推動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然而,基礎教育存在諸多根深蒂固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不思變,教育就沒有出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推動教育發展,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有使命感和緊迫感,勇于引領教育變革;又要有敬畏感和責任感,避免因急功近利而蠻干。如何有所為?我們選擇了這樣一條改變之路:固本強基,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有能力應對教育挑戰的師資隊伍,通過校長和教師的改變實現教育的改變;引進多方教育資源,打開校長和教師的視野,給他們更多的選擇機會,也給他們選擇的權利,順勢而為,推動學校教育變革。
2018年1月7日,“海峽兩岸教育戲劇研究高峰論壇”在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學校開幕,兩天時間里學術報告、研討課、工作坊精彩紛呈,可謂“教育戲劇”研討的一場盛宴。事實上,“教育戲劇”只是海滄教育改革的冰山一角。從2012年我們接觸到“教育戲劇”這個概念后,就有了相關師資的培養,推動“教育戲劇”引領教師、校長、學校多元發展。
在海滄,許多教學改革都是這樣悄無聲息地進行著,沒有步調一致的全區統一模式,沒有行政強勢推動,沒有與學校評價、獎懲掛鉤。引進某種教育項目,從校長、教師培訓開始,從一部分人、幾所學校試點起步,既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推動,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這幾年,海滄教師培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每年確保教師工資總額2.5%的培訓經費落實到位,以“滋養·激活·奉獻”為培養理念,貫徹“全面·全員·全程”培訓原則,每年組織全區近三分之一教師赴高校和教育發達地區培訓,培訓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做到各級各類培訓全覆蓋。
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發展理念。我們引進“指導自主學習”理念,推進教育信息化,推廣規范漢字書寫,引進“教育戲劇”,等等。
海不擇細流而成其大,將各方資源引入海滄,為校長和教師打開更多扇門,但要不要走進去?交由學校選擇。教育行政部門在思想引領、資源引進上必須做積極的主導者,而在具體的事務中更多時候應該隱身,站在學校后面,為學校發展保駕護航。
我們理想的教育不是一片整齊劃一的“速生林”,而是通過精心引種、修復、培育,造就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熱帶雨林”生態,生物種類豐富而繁盛,具有良好的自我發展能力。
《中國教師報》2018年02月07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