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紅色教育基地,沙家浜紅色教育基地主題黨日活動
文 | 閻世瑞
社區組織去江蘇常熟的紅色基地——沙家浜,進行主題教育活動,工作人員幫助我報了名。
時間定在17日上午7點50分,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一樓小廣場集合,為了按時趕路,我提前10分鐘到達集合點。
8點整,金龍大轎車沿著常嘉高速、滬宜高速、常臺高速行駛,約一個半小時以后,順利到達江蘇常熟沙家浜西門。一下車,小雨就停了下來,感受到沙家浜對我們這些遠道而來客人的歡迎。一到沙家浜景區,一幢幢白墻黛瓦,古色古線條的房屋映入眼簾,房屋后面成片的樹木花草,讓人忍不住駐足觀看。
由于當天的參觀團隊特別多,在過檢票口時,我們團隊排成行,逐一前行,走過了東進橋、碑亭、瞻仰廣場、走進革命歷史紀念館進行參觀。這時的館外下起了小雨,其他參觀的團隊也陸續進入紀念館。
沙家浜位于陽澄湖畔,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蘇州、常熟、太湖抗日游擊根據地。湖泊被蘆葦環抱,在蘆葦的綠色帳蔓里,我似乎看到了新四軍戰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戰斗詩篇。
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說:1939年,新四軍來到陽澄湖畔,開辟敵后抗日游擊區,大部隊西進后,在沙家浜一帶留下了36名新四軍傷病員在陽澄湖畔養傷,鄉親們寧可自己和孩子餓肚子,把節省下來的糧食送進蘆葦蕩、保證了傷病員不挨餓;在敵人的槍口下,老百姓深夜鳧水,把藥品等送進蘆葦蕩。
是他們沖過了敵人的封鎖,將新四軍領回家去,而讓自己的孩子迎向屠刀。多好的老百姓啊,用身體筑成了血肉長城,與日偽頑匪斗智斗勇,演繹了軍民團結的感人故事,鑄就了可歌可泣的“沙家浜精神”。
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占地面積約67萬平方米,陳列了600多幅民主革命時期沙家浜的歷史圖片和一批文物,還用了多媒體場景復原的現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現當年軍民共同抗日的感人場景。
歷史已經走遠,沙家浜人民的英勇事跡廣為流傳,被改編成京劇《沙家浜》、滬劇《蘆蕩火種》等劇目,讓“沙家浜精神”永遠地傳承了下去。
在沙家浜紀念館,我們同時觀看了以“建黨及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今日沙家浜”為主題的五大部分內容的展示。使我了解到了抗日道路的坎坷曲折,了解到了很多英雄人物,尤其是紀念館里陳列的沙家浜地區革命歷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史料豐富,且內容詳實。
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組組塑像向我們展示了當年新四軍某部傷病員在群眾的掩護下,克服困難、利用蘆葦蕩作掩護,英勇殺敵人的壯舉。
走出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我們瞻仰了在紀念館西側36名新四軍傷病員墓地。他們的忠魂永遠守護著沙家浜這片土地,我們也將永遠銘記他們魚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在小雨還沒有停歇的時候,我們全體人員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館前合照留影,而后繼續到碑亭誦讀入黨誓言。
今日的沙家浜是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入選了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國家濕地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游客達200萬人次。
通過這次參觀,我更加感受到當時的沙家浜人民,有多少個像阿慶嫂一樣的仁人志士,為了黨和國家英勇抗敵、赴湯蹈火,他們不怕犧牲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來自大橋文化學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