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力教育;上海自學開始報名平臺
想要培養一個會獨立、能自理的孩子,先從廚房開始吧,教他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作者 | 哎呀媽
最近,上海的疫情持續升級,光4月10日一天,就新增了無癥狀病例近2.6萬例。
接二連三的封區閉戶,嚴重打亂了千萬普通家庭的生活節奏。
買菜、吃飯,這些平時稀松平常的事,都成了老大難。
有人出動筋膜槍拼手速搶菜;
有人和鄰居以物換物,報團取暖;
甚至還有人在家整整吃了20多天泡面,囤貨沒了,無奈上網求助……
因為自己不會做飯,他只能哀求群里的鄰居中午做菜的時候多做一點,資助他一下。
在這場疫情中,像這樣為“溫飽”發愁的,并非個例。
上海大潤發南匯店的店長王先生,講述了這次疫情中,自己接到的求助電話。
“一些00后或者剛工作的年輕人,在電話里告訴我,因為平時沒有做飯的習慣,家里連鍋都沒有,肉啊蔬菜啊,對他沒有意義。
他什么菜都不要,就要泡面餅干,再配點水果?!?/span>
明明家里有土豆,卻放到發芽,再多的土豆都不及一碗泡面來得重要。
坦白說,看到這魔幻的一幕幕,我內心百感交集。
誰都沒想到,如今抗疫的主旋律竟成了搶菜。
更難以理解的是,即便是手里有菜,還是有許許多多年輕人被做飯這件事難倒。
這不禁引發深思,過去的我們總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上。
結果疫情一來,一大批年輕人慌了,因為他們從來沒學過怎么做飯。
更不知道,就算有米有肉有蔬菜,應該怎么靠自己的雙手生存下去……
不會做飯的年輕人
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前幾天,一位被封控在浦東的年輕人無奈自曝:
自己和朋友在家三天,“成功”燒糊了兩個鍋。
他還算從小耳濡目染,多少會做一兩道菜,但也僅限于“辣椒炒肉”;
想嘗試點新做法,就算嚴格照著手機菜譜流程操作,也還是弄壞了砂鍋。
(網友自述:正面看起來還不錯,但底部已經燒焦。)
至于他的朋友,情況更糟糕。
因為不會做葷菜,吃了整整三天素菜,期間還因為沒耐性看火,不小心燒壞了一個鍋。
做飯,儼然成為當代年輕人正在面臨的重要挑戰。
多少年輕一代總以為拿起手機點一點,飯菜自然送上門來。
或者跟父母一起住,過著“飯來張口”的小日子。
結果一遇到突發狀況,無法點外賣,又沒人給他們做飯時,才愕然發現:
自己什么都不會,根本不知道怎么辦!
想起上個月一則讓人啼笑皆非的新聞。
上海浦東祝橋一個五口之家,婆婆和兒媳是醫務人員,被派往抗疫一線支援工作。
留下家里的爸爸、爺爺,還有2歲多的小男孩。
按理說,有兩個大人在場,怎么也能把孩子照顧好。
可現實卻是,爸爸和爺爺都不會做飯,孩子還小很多東西吃不了。
媽媽不在家的一個月,孩子挑食厭食,兩三天沒正常吃過一頓飯,日漸消瘦下去。
雖然后來有了解到情況的好心鄰居幫忙搭把手,做飯給孩子吃,但細思一下:
萬一沒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家里做飯的人又遲遲未歸,爺孫三人能撐多久,又靠什么維生?
想想真是覺得可悲。
難怪有人發出自嘲:
明明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卻把日子過成了“低保戶”的模樣。
(深圳某媒體工作者的午餐)
還有不少年輕人痛苦絕望地吐槽:疫情再不結束,我真的要餓死在家里了!
不得不讓人感慨:
無數醫護人員在抗疫前線,不分日夜守護著大家的安危,到頭來,打敗我們的不是病毒,而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歸根到底,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網上也有人提出質疑:
疫情之下仍逼不出來做飯的技能,這人不是特別笨,就是特別懶。
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此,我想講講表弟的故事。
從小到大,他都是家里長輩最引以為傲的孩子。
個性乖巧,讀書厲害,還彈得一手好琴,誰見了都忍不住夸上幾句。
父母見他學習好,幾乎不讓他做其他事,搞衛生、疊衣服、做飯,全是父母一手包辦。
后來,他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廣州一所985大學,父母本想著讓他讀個好專業,畢業后考個好單位。
沒想到才不到一年的時間,表弟就被學校勸退了。
原來在大學住宿時,他不會洗衣服和襪子,整天把宿舍搞得臭氣熏天,被宿管投訴無數次。
有一次肚子餓了想吃宵夜,見舍友的電磁爐沒收起來,直接弄了碗桶裝泡面在上面煮,結果忘記看了,差點把宿舍燒了起來。
最離譜的是,他還買了一大堆面包,也不看保質期,把早已過期兩個多星期的三明治給舍友吃,搞得人家吃壞肚子進了醫院……
他的媽媽不得不放下工作,在學校旁邊租房子陪讀,悉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
大學四年一晃而過,表弟還是沒學會如何照顧好自己。
工作之后,輾轉好幾個單位,卻發現他連燒個熱水都不會,就以各種理由把他辭退了。
如今疫情之下,表弟更是干脆待在家里無所事事,毫無工作的動力和熱情,父母看到他這樣,后悔不已。
演講家徐望華老師說:
“如果孩子缺乏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礪,就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span>
我舉表弟這個例子,就是想給父母們敲響警鐘:
不要認為像做飯、做家務這樣不起眼的事,孩子長大后自然就會。
小時候不教孩子如何獨立自理,錯過這個“關鍵期”,將來要他從頭學起,只會難上加難。
多少孩子從沒下過廚,做過飯,面對一堆食材、鍋碗瓢盆時一籌莫展,五谷不分、四體不勤。
父母把關注點全部放在孩子學習上,多補補習,逼一逼,最多只能培養一個會讀書的“機器”。
卻忘了,忽略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最后只會將孩子推向絕境,連生存都成問題。
最高級的父母
都懂得教孩子“自力更生”
美國心理學家有一項研究表明:
孩子能否成功解決自身遇到的困難,更多地取決于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有遠見的父母,會放眼孩子的未來,提前培養孩子的謀生技能。
抖音上有個叫胖胖小魚的“寶藏男孩”。
年紀不大,卻是家里的“大廚”。
他在閑暇之余,最大的興趣是給家人做飯:拉涼皮、腌辣白菜、肉丸胡椒湯……
特別是做蒜蓉大蝦,從買到清洗處理,再到烹飪,全程一個人搞定所有。
看他嫻熟的操作,干凈利落的動作,絕對有理由相信:
這樣的孩子將來不管在哪里,遇到什么問題,都能照顧好自己,包括身邊的每一個人。
瀏覽他的全部視頻,總能發現他的媽媽喜歡自嘲“我很懶”,可在胖胖小魚身上,分明看出了媽媽最大的智慧:
教兒子做飯,鍛煉他“自力更生”。
據媽媽說,小魚5歲時,就開始讓他洗菜,穿著圍裙拿起刀具切西紅柿。
第一次下廚房,小魚切得有點費勁,自信心受挫,但在媽媽的鼓勵下,越來越熟練自如。
如今他的廚藝隨年齡的增長突飛猛進,贏得全家人甚至全網的好評。
作家劉墉有句話說得特別在理:
“爸爸媽媽不能跟你一輩子,所以給你魚,也給你網,下面的魚,你得自己捕?!?/span>
懂得未雨綢繆,在孩子走出社會前先帶他進去廚房的父母,才是真正地贏在起跑線上。
就像那位感動了全日本的小花媽媽。
她滿心歡喜迎接女兒小花的誕生,無數次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統統送給女兒。
卻在癌癥復發后,下定決心教女兒學做味噌湯。
因為她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以后沒辦法好好照顧女兒,那么一定要提前教女兒獨立。
這樣不管以后發生什么,女兒都不會餓肚子,生活能夠自理。
她無比堅信:做飯意味著生存,會做飯就意味著能活下去。
普普通通一道料理,承載著一位媽媽對孩子最真切又偉大的愛。
其實做父母的,總期盼著孩子長大成人離開自己后,能學會照顧自己,自食其力。
但最關鍵的一點是:先從廚房開始做起,然后教他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唯有孩子學會自力更生,無論他將來去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難題,陷入什么困境,都不需要依賴別人,而是憑借自己的真本事,攻克一個個生存難題,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有人問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
“家務勞動和生活技能為什么重要?”
他這樣講道:
“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
只有生活能力高了以后,他才能適應社會?!?/span>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養出一個能適應社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
所以,狠點心,逼自己早點對孩子放手,就從教他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做起吧。
這不僅是教會他生存,更是教他在這個風險與殘酷并存的世界里,用美食與能量治愈自己,與生活握手言歡。
請務必相信,這個世界正在狠狠獎勵那些會獨立、能自理的孩子。
只有這樣的孩子,才能至始至終笑傲江湖,在家庭、在社會立于不敗之地,獲得恒久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