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職教風采 > 正文

    實踐教育、實踐教育法

    小學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緊密聯系,皆有突出的探究性、實踐性特征,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和勞動素養的重要學科。小學科學教育融入勞動教育,不僅需要充分挖掘科學學科在勞動素養上的培育功能,更需要構建相關的課程體系、實施具體的教學策略以及研發配套的評價體系。深圳市寶安區弘雅小學通過開展項目式學習將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構建學科融合的全新模式,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大膽驗證科學原理,理解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形成科學素養,從而提高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構建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課程體系

    整體規劃學校發展,探索科技與勞動教育融合路徑。學校構建“一核兩翼五維”育人體系,整體規劃學校發展,探索以培養新時代“四雅”少年(雅言、雅行、雅品、雅趣)為核心,以“科技教育和勞動融合發展”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6—3—1綜合素質評價”為兩翼,構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的多元育人方式。學校將科技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掌握科技知識,同時培養勞動技能。通過校內外的實踐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將科技與勞動教育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中,通過舉辦科技節、勞動技能大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勞動熱情。

    挖掘校園育人空間,搭建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平臺。學校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科技化復合型勞動教育基地,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景,滿足學生親手實踐和探究的發展需求?;匾詢炠|可循環的生態環境和多樣化生態景觀資源為基礎,配置步道、溪流、水車、魚缸、旅人島、耕讀亭、養殖屋、氣象臺等豐富的互動體驗場景,不僅有水稻種植、起壟土壤種植等傳統的農業耕作體系,還加入了魚菜共生、水培種植、沼澤地種植、彩虹杯二培種植、一米菜園種植、溪流生態種植等多種科技化復合型勞動課程資源,兼具生態性、多樣性、觀賞性、可持續性、探究性、實踐性特點。

    拓寬學科教育資源,開發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課程??茖W資源的挖掘有助于勞動教育更鮮活、更具現代化??茖W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課程讓學生全方位感受新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不僅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還培養其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學校發揮校內科技化復合型勞動教育基地資源優勢,對標相應的課程標準,結合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勞動實踐,開發了“田園阡陌課程”和“匠心筑夢課程”?!疤飯@阡陌課程”融合種植與加工衍生品于一體。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去觀察、記錄檸檬的生長變化,并在制作檸檬蜜的過程中帶領學生認識酸性物質與金屬片結合而產生的電流,制作檸檬電池?!敖承闹粽n程”以小學四年級科學“水的壓力”一課為例,呈現現代農業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學生在二培種植區感受虹吸系統中水的重力與壓力變化,記錄虹吸變化的過程,認識植物的結構特征,描繪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分析虹吸科學現象的原因以及水的壓力對于植物生長的意義??茖W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其體會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

    探索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育人策略

    實施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項目式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基于項目的學習,通過完成具體任務來應用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在“遇‘稻’美好”項目式教學中,學生圍繞水稻開展探究,通過調研生長環境、生長周期,參與播種、插秧、除草、除蟲、收割、打谷等農作活動,觀察記錄水稻生長情況,以及不同位置水稻的產量與質量,結合生物學、生態學的知識,梳理種植的技巧,深化勞動中的學習發現,形成解決同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這樣的項目實踐中,學生不僅獲得了關于水稻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開展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實驗教學。在課堂上引入實驗、制作、模型建構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科學概念和勞動過程??茖W實驗的本質就是一種實踐活動,需要嚴謹的求證態度和細致的操作技能。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和對質量的追求,正是勞動習慣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當學生在實驗中體會到每一次精確操作帶來的成就感時,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將這種態度應用到其他任何勞動中去??茖W實驗還蘊含著合作與分享的精神。在復雜的實驗項目中,往往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協作能力,也讓他們明白在集體勞動中,每個人的貢獻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實驗結果的分享和討論,讓學生學會了將自己的勞動成果轉化為他人的知識財富,進一步體會到勞動的社會價值。例如,學校設計“神奇的灌溉”一課,教師提出預設問題的同時,鼓勵學生自發建構問題。通過調研勞動教育基地各區域分布,記錄地勢高低和水流路徑,測量水質變化,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形成完整的研究意識和經驗輸出,在探究中理解“魚菜共生”的秘密。再由教師帶領學生歸納出結論:學校勞動教育基地是一個大型的魚菜共生系統,魚產生的排泄物流經沼澤地時,可以為蔬菜提供養分。而沼澤中的蔬菜則可以凈化魚池中的水,形成一種可持續的生態耕作系統,讓魚、蔬菜、微生物在同一環境中相互共生,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系,幫助學生形成低碳環保的生產理念。

    開展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教學

    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志愿活動等社會實踐,將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與社會責任感相結合。學校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以此掌握科學知識,了解勞動和科學的價值。例如,學校規劃與設計了“圖書整理與收納”的實踐教學,學生走進圖書館成為“一日圖書管理員”,接受相關專業和技能培訓,在參與社會實踐中,應用所學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體現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同時,拓寬實踐場域,挖掘社會資源。開展校企合作,通過走進知名企業,了解國家科技創新成果,認識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感受工業科技創新帶來的變革,了解技術創新背后的艱辛與堅持,不僅啟迪智慧、開拓視野,同時在學生的心中埋下成為“國家棟梁”的信念。

    搭建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文化育人平臺。學校舉辦科學競賽和勞動技能比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同時提供一個展示才能的平臺。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競賽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們的目光。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還能通過實踐操作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生活節、科技節是弘雅小學“六大節”中的重要內容。學校以活動為依托,讓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待解決的問題,結合自身所學的知識,查閱資料,完成“發明創造”。例如,四年級學生在新聞中關注到聾啞人社會群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針對識別、轉換、顯示、語音播放、便于穿戴這幾個特點,運用編程知識,組裝、切割、縫紉等技能,設計了可以識別手語的機器,實現了聾啞人便捷地與普通人對話。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喚起了學生關注社會的責任感和科技強國的使命感,讓學生獲得“勞動創造成功,科技可以強國”的深刻感受。

    建立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評價體系

    為了有效推進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學校梳理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不僅反映學生知識掌握、技能發展以及價值觀形成,更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革新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使之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的橋梁。

    建立“6—3—1”評價體系??茖W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后的復合化課程具有多樣性和實踐性,因此,學校以目標、實踐、成果、評價的一致性為原則,設計動態復合化的評價體系。勞動學科圍繞勞動知識與技能(60%)、勞動表現(30%)和勞動成果(10%)三個維度,開展指向勞動學科素養的評價??茖W學科圍繞科學知識與技能(60%)、科學實驗(30%)和科學成果(10%)進行評價。將學生學習過程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的數據進行等級量化,記錄進學生成長電子檔案,進行完整評價。同時,學校建立評價量規,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表現和任務表現三個方面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

    開發學生成長動力平臺。學校整合智能體驗設備、功能場館、項目基地等組建學生成長動力平臺,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評價全過程。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大膽實踐,獲得教師發放的素養券和弘卡,通過智聯設備存入積分機,獲取成長值及財富值,成長值數據為素養評價提供依據;而財富值可以轉換為校園雅幣,在“心愿超市”將學習成果轉換為心愿商品,或在“校園銀行”進行儲值。形成“集弘卡→存積分→取雅幣→購心愿→評素養”的閉環,使評價與課程學習、職業體驗、主題活動、兒童游戲等相結合,寓評于樂,讓學生參與評價、享受評價,基于評價自主進行自我規劃,激發學習成長的內驅力。例如,學生將日常學習中獲得的弘卡投入積分機獲取相應的雅幣,利用雅幣在“心愿超市”購買“插秧課程體驗券”,在插秧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科學種植的技能、錘煉勞動品質,進行任務表現評價。

    課程與評價深度融合。根據課程內容從學校質量標準中提取相關的課堂言行和作業表現觀測點,設計評價量規。借用“第三者觀察法”通過素養券的發放,進行學生課堂言行表現的評價,并將其記錄進學生的診斷性評價中,作為課后分析的素材。針對作業表現設計“基本指標: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具體指標:區分作業優良等級的依據”“拓展指標:作業個性化的表達”三個維度,設計作業評價的比例和權重。在平臺發布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項目任務,并針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進行評價,匯總成“課堂+作業+任務”的深度課程評價。

    實踐發現,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實踐精神和科創精神,引導學生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勞動技能,助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

    (作者曾東槐系深圳市寶安區弘雅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李雅凡系學校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吳紹芬

    《中國民族教育》2024年第6期

    作者:曾東槐 李雅凡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prospectspotlight.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欧美片在线观看|farre性欧美护士tv|国产精品资源在线|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