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招生簡章
潮新聞客戶端 林雨塵 記者 樂美真 張文利 通訊員 毛行健
今年6月,國內首批畢業的養老服務管理專業近100名本科畢業生,正式進入養老服務行業。他們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會不會是大材小用?養老服務界的前輩們有何看法?近年來,浙江養老服務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現狀如何?遇到了哪些問題?未來發展趨勢又是什么?
近日,記者采訪省內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養老機構負責人、資深護理員、研究院校專家,請他們暢談對于養老服務高學歷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所在。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今年的端午活動中,年輕的工作人員陪伴老人游玩。受訪者供圖
本科生學習速度快
但專業領域還需接地氣
“本科生來了,這對于機構而言是很好的消息?!焙贾菔猩鐣@行母敝魅瓮羰貏僬f,每年中心都會有不少相關專業的??茖W生來實習,表現好的也會留用。近幾年,機構招聘時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基本上都希望招本科生,但目前開設養老服務相關本科專業的學校較少。
“養老機構非常需要高素質人才,隨著本科專業的出現,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選擇這個行業?!蓖羰貏僬f,他認為,當今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養老行業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量急劇上升,這批“新鮮人”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就業路徑可選范圍很廣?!翱梢灶A見,本科生的出現會讓機構對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蓖羰貏傩ρ?。
在浙江宏愛助老為老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居家康養事業部總經理范懿心看來,養老服務專業的本科生能給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生機。
“從過去和年輕人打交道的經驗來看,他們學習能力很強,接受并掌握新知識的速度很快?!狈盾残恼f,目前從事養老護理的人員數量偏少、年齡偏大。在某些智能化場景中,這些從業者自己也是需要幫助的群體。近年來,智能化設備更新速度很快,對年長的從業人員是個挑戰,他們在照顧老人的同時還要學習智能化設備,花費大量時間精力。
范懿心表示,本科專業畢業的學生在這方面會有優勢,一來學校里可能學習過相關知識,二來他們本身的學習能力很強,能節約不少時間。同時,他們也可以在這方面“新帶老”,幫助老員工們更快熟悉智能化環境。
“本科生的思維理念、邏輯等方面相較于??茖W生可能會更好一些,學習體系可能會更完善?!焙贾菔猩鐣@行慕樽o區主管護士長陳飛宇說,現如今,老人的需求早已不僅是衣食住行,更在于精神文化領域的富足。陳飛宇坦言,機構經常組織活動豐富老人生活,但不得不承認一些想法比較固化,年輕人想法新穎、創意多,而且他們擅長利用多種渠道獲取信息,會給老人們帶來很多活力。
作為全產業鏈養老服務公司,浙江宏愛助老為老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全面。
在今年的招聘中,范懿心發現,不少學生對于認知癥干預師、輔具適配師等工作了解程度較低,他們對養老服務的理解,更多的還停留在養老護理員、養老社工等層面。而隨著養老服務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工作內容必然會越來越細分,這是需要從事這一行業年輕人深入了解并思考的。
“本科畢業的年輕人,理論知識肯定是足夠且相對完善的,但養老服務并不只是課本里說的那些?!蓖羰貏俦硎?,在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有超過1000位老人,一位老人即一份個案,每個老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是不同的。更何況,在從事養老服務的過程中,從業人員面對的不僅是老人本身,還需要面對老人身后的家庭,如何溝通交流,如何處理彼此間的關系都需要付諸心力。
“這些問題往往不是靠單純的理論知識就能解決,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探尋與老人相處的方式,摸索出合適的工作路徑和模式。年輕人想真正做好這份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蓖羰貏僬f。
日語專業本科畢業的葛燕青(左三)在社區工作8年后選擇轉型成為養老人。受訪者供圖
日語專業本科生轉型
新手小白一路逆襲
35歲的葛燕青是杭州市第二社會福利院的一名護理員。2012年,她從浙江工業大學日語專業畢業,之后的8年一直在社區工作。
2020年4月,她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改行做養老護理員。葛燕青是這樣說服家人的:“變老是每個人的殊途同歸,我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個領域是能干出成績的?!?/p>
半路出家談何容易。在尚未到崗前,她覺得養老護理員的工作內容就是陪陪老人,做些簡單的護理工作。但當她真正走入院里,開始從事養老護理員工作的時候,她發現一切并非如之前想象那樣。
搬抬老人時如何用力?怎樣將床鋪整理得又快又好?老人發生不同情況的意外后如何緊急處理?專業護理涉及的學科十分龐雜,包括老年病學、藥學、社會工作、康復護理等方面。面對壓力,她主動向護工前輩請教,學習照護老人的專業知識,學習專業的護理、按摩手法,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直到老人滿意為止。
葛燕青的技術在這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完成蝶變,去年,她前往舟山市嵊泗縣嵊山敬老院,在那里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支老服務。從日常照料、基礎護理、康復訓練,再到涉及老年人生活以及養老機構運營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能,當地老人和護理員都說葛燕青樣樣精通。
“干養老護理這一行,需要愛心,更要技術過硬?!备鹧嗲嗾J為,本科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養老人,需要接住地氣,也就是吃苦耐勞、不怕累、不怕臟,不可好高騖遠。她發現,年紀大、文化水平偏低的護理員基礎知識比較薄弱,但操作技能沒有太大問題,與之相反,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理論知識很扎實,但技能操作還需要繼續打磨和歷練。
憑借多年工作經驗,葛燕青捕捉到養老護理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的不平衡,她也希望以后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能夠均衡發力,成為綜合類人才。
作為今年杭州市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的二等獎得主,葛燕青拿到了初級護理員證書,她認為這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認可,也讓職業生涯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如今,她越來越堅定地認為,養老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今后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是一份值得堅持干下去的工作?!?/p>
溫州醫科大學高等學歷繼續教育2022級公共事業管理(老年服務與管理方向)本科班課堂實訓。受訪者供圖
理論與實踐并重
培養復合型人才
今年1月,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關于養老服務人才建設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其中指出,當前,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還存在總量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待遇保障水平較低、流失率較高等問題,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制度機制尚不健全。
事關養老,浙江始終走在前列。數據顯示,當前浙江60歲及以上戶籍老人達1340萬,占比26%,這也預示著對高質量、多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
3年前,浙江樹人學院新設立的全省首個家政學本科專業迎來25名新生,核心課程包含老年學、健康管理與實踐等。浙江樹人學院經濟與民生福祉學院家政學教研室專任教師翁江焓表示,養老行業對養老專業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既要有一線服務人員,還要有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要打造復合型養老人才。因此,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格外注重理論與實踐并行,實行雙導師制度,即校內授課老師和校外實踐老師,鼓勵學生在假期進入相關養老機構、組織實習,增進養老領域的校企互動、交流和行業粘性。
也是在2021年,我省“老年服務與管理”本科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招生工作在溫州醫科大學正式啟動,采用“線上學習+面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式,學生可在職業業余時間學習,學制2.5年。溫州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梁韶暉介紹,第一批招收的學生恰好今年畢業,共有69人完成全部學業課程,其中年齡最大者為1973年出生,最小者為2001年出生,女性占比較高、人員呈現年輕化,不少學生都擁有多年一線養老服務的豐富經驗。
梁韶暉透露,這些學生在實踐方面動作很快、能力很強,但在理論學習和掌握上時有露怯,這也是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格外注重的。
在他看來,要培養市場需要的養老人才。鞏固養老理論知識,加強對養老政策的把握和分析能力,注重養老機構的管理與運營,同時結合社會學、營養學、老年康復護理等專業開展學習。學生們通過系統化的學習不僅提升個人理論水平和服務能力,有助于職業發展,也促進整個養老服務行業邁向專業化、職業化。
從目前涉及老年、養老相關的課程設置來看,雖然浙江省內各個高校培育方案不同,專業設置也有所差別,但萬變不離其宗,總體上是培養具備系統的養老理論和相關專業知識,掌握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醫養照護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浙江工業大學講師、浙江銀齡康養產業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梁卓慧認為,目前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一是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清晰,存在就業方向模糊的問題。例如,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涉及許多交叉學科,包括老年學、營養學、社會學、護理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過于“普適性”的培養方向可能導致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難以凸顯和其他行業的明顯區別。
二是院校的培養模式比較單一,聯動培養機制有待優化。院校一般將理論教育作為培養的主要方式,理論課程的學習時長遠遠超過實踐課程的學習時長,容易忽視學生群體的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管理規劃能力,這些技能的缺乏往往導致年輕群體難以適應養老服務工作需要。
為了切實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浙江各地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養老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寧波依托產教融合辦學,促成專業養老機構與寧波大學醫學院、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學開設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醫養照護等養老服務專業,支持職業(技工)院校在養老機構設立分校,定向委培“一專多能”高層次護理人才;義烏推行“物業+”“家政+”“護理+”養老服務行動計劃,加快產教融合,搶占高層次陣地,開展企校合作……
省民政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不論是支持引導更多職業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吸引人才,還是利用政策激勵和扶持,留住人才,這些措施體現了浙江在養老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旨在構建一支高水平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以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如何讓養老高素質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是構造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關鍵所在,要鼓勵多途徑多渠道吸引人才,從政策激勵、提升薪資、社會保障、專業培訓等多個維度發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