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職教風采 > 正文

    均衡教育、什么是均衡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全國56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從全面普及到基本均衡發展,再到探索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對義務教育的發展要求不斷提升。如何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此次成功通過國家驗收的地區到底有哪些“秘籍”?區域周刊特邀請“上榜”地區來與大家分享經驗。本期,請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和山東省昌邑市交出的“答卷”。

    ——編者

    杭州市上城區

    從中心破勢“金靴”跑出優質

    章燕

    區域簡況

    “一枕錢塘江,懷擁西湖月?!?021年杭州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后,原上城、原江干合并成為新的上城區。從最新地圖看,上城區如同一只金靴子,既攬西湖入懷,又有錢塘江岸線鑲邊,以奔跑的姿態奮力向前。近年來,上城不斷交出“優質均衡”的高分答卷、擦亮“美好教育”的金色品牌。

    作為美好教育示范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在優質均衡的答卷上堅定落筆:要看得見均衡、守得住優質、找得準品牌。

    上城歷經兩區合并,體量迅速擴增,給區域轉型發展帶來困擾。加之人口流入、政策放開等影響,中心城區發展受限,無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這一“先天不足”成為制約“融合新生”的現實因素。轉型需“鳳凰涅槃”。

    看得見均衡,教育空間可觸可延

    均衡要見效,首先要創建充足的教育空間,保障資源均衡。中心城區校園活動空間從哪兒來?螺螄殼里做道場。上城從內部、外部、長遠三個層面保證資源流動有鮮活力。

    從學校內部入手,打造“功能復合型”校園活動空間。上城堅持一校一品、百花齊放,借力區內各部門力量,提前介入,“一校一案”制定老校區改造提升方案,提升校園品質,重構“街道—校園—公園”三者之間共生關系。作為九年一貫制老城區學校的杭州市清河實驗學校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因受限于建設年代,教學樓無法進行擴建,學校結合豐富的體育特色拓展課程,充分挖掘學校內部可利用的一切場地,通過改造、改建等方式,將教學樓的上人屋面和露臺場地建成射箭館和屋頂高爾夫球場等體育運動場地,將空置的活動室改建成學生棋類活動教室,有效增加了2000余平方米的學生活動空間。

    向外拓展吸納資源,通過外借適配場地,打造“磁吸式·創邊界”校園生長工程。同時,上城區還全面實施“體育惠民”工程,以建設一批便民、惠民的體育場館為途徑,不斷推進社會體育場地與學校共建共享工作。杭州第十中學是浙江省連續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一所中學,因地處市中心,學生連年爆滿。學校近年充分挖掘周邊可用資源,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學校僅一墻之隔的國有資產房屋,供學校辦學使用。學校還先后與小營社區等地簽訂租賃協議,打造“嵌入式體育場地”,保障學生戶外活動需求。據統計,上城區共計統籌區域40萬平方米國有閑置資產供學校匹配,目前共享約9.4萬余平方米,惠及41個校區。

    著眼長遠發展,融合推進未來社區創建與老舊小區改造,切實“圈”出學生、家長看得見的幸福,積極探索校社聯動的教育共富新路徑。濮家小學的孩子們在2023年經歷的最特別的一件事就是:他們的活動場地延伸到了社區里的幸福鄰里坊。學校所處的濮家社區通過推倒重建黨群服務中心,以“社區出場地、學校出資源”的模式,探索出“街—社—?!弧甭搫勇窂?,打造便捷就學、快樂成長的幸福共同體,孩子們每周都會來到社區開展各類活動。目前學校利用毗鄰的幸福鄰里坊拓展空間,每周進行社團教學40余節次,服務學生1500余人次。

    守得住優質,師資輻射可視可知

    “名師薈萃”是上城教育核心競爭力。為堅守這一份優質,上城區一直在奮斗。

    被評為2023年浙江省師德楷模的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教師金靈娟,從教25年,卻有著24年班主任工作經驗,且連續15年同時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她用溫暖的教育情懷和堅韌的教育執著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在上城這片教育熱土上,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師德先進典型,“靜心教書、潛心育人;敬業成人、精業成才”,是上城教師精神的高度凝練。

    守什么?優質隊伍必定要守初心,以德為先守住“定力”。上城區樹立師德師風標桿楷模,以清廉教育培養美好教師,始終追求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如何守?教師發展必定要鑄匠心,薪火相傳強化“動力”。在上城,時??梢娨慌砟钚落J、敢于探索的教師在各專業領域發光發亮,老中青三代有機銜接、各學科分布均衡,這就是區域全面升級迭代的“五階段·五梯隊·多維度”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結下的碩果。

    誰來守?育人工作必定要秉臻心,交流協作激發“活力”。借助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工作站等平臺,上城區鼓勵優秀教師向重點區域、薄弱學校流動,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時鼓勵骨干教師向新建校、新區塊流動,穩步推進人才合理布局?!敖M團式支教幫扶、教育共同體建設、互聯網+教育”等多種協作方式,深刻體現了上城教師的主動作為和敢于擔當。

    找得準品牌,美好教育可感可及

    優質均衡在上城能夠具象化為美好教育,細節里有乾坤。

    “雙減”之后,學生“周末去哪兒”成為家長的心頭難題。上城區主動出擊,全面調研百姓需求,優化整合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紅色教育資源等校外資源,創新打造了“淘活動”平臺。目前,平臺入駐場館388家,開展“小吊梨湯杯杯暖 雷鋒精神代代傳”“‘紐扣’畫節氣 傳承好非遺”等“淘活動”3368場,服務學生8.4萬人次。學生在“淘玩”活動中淘得學習、淘得開心。

    上城區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貫通基地、課程、線路,形成網圖:成立了區“青少年成長關護共同體”,組織“走讀新上城”“德壽宮的前世今生”等主題行走活動,實現學生在“行中學”。截至目前,已打造行走基地256個、行走路線79條、校內外“15分鐘泛在閱讀空間”34個,覆蓋線下學習點718個,開設課程超2500門,100%覆蓋全區中小學生。

    從個性發展,到共性認同,再到成人成才,“美好教育”的品牌在持續擦亮。區域統籌區公安局、街道等八方資源,成立“護校安園”工作小組207個,有效提升校園安全管理效能;著力開發“覓天使”數字化平臺,對高風險學生進行預警,實現學生極端危機事件處置從被動反應向主動預防轉變。

    上城區在變革中育新機,在發展中開新局。下一步,上城區還將以幸福校園、幸福童年、幸福人生為目標,打造“幸福成長圈”家校政社協同育人行動:培育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建立上城“1+1”教師雙證隊伍,打造家校政社協同育人實驗校(園),選樹家校政社協同育人示范社區,培育有區域特色的家校政社“幸福成長圈”品牌等。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委書記)

    深圳市福田區

    均衡大手筆 優質惠“福娃”

    王巍

    區域簡況

    福田區是深圳市的行政、金融、文化、商務、國際交往五大中心。全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16所(獨立校區),在校學生17萬余人。作為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區,福田區堅持把“最好的地塊、最優的資源、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以先行示范的標準和使命擔當,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福田區作為深圳市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度大,以全市4%的土地面積提供了全市10%的基礎教育學位。2017年以來,針對學位緊缺、校園面積不足、教育資源集中等問題,福田區秉持“格局制勝、創新制勝、品質制勝、實干制勝”的理念,以先行示范的標準全力推動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夯基礎,以更高站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福田區委、區政府以更高站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最好的地塊、最優的資源、最大筆的資金”用在教育上——

    全面統籌推進創建工作。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攻堅專班,由區長任組長,全區28個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全面構建協同推進、專班攻堅、責任包干、定期會商、結果反饋、掛牌督導等六大工作機制,形成了創建工作“全區一盤棋”共同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區財政優先投入教育,視教育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逐年增加教育經費預算,切實保障財政教育投入“兩個只增不減”,確保義務教育生均經費開支居全市前列,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費保障。

    全力保障優質學位供給。創新建立“六三一”學位供需協調機制,綜合研判未來六年人口規模結構數據,提前三年規劃學位供給,提前一年保障學位落實。首創學位供給“雙十工程”,短期快速新建十所高科技預制學校,中長期謀劃新建十所高規格永久學校,構建短期增量與長期提質有機結合的學位供給體系。

    創優質,以更實舉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福田區重點從“五育”并舉、課程改革、教師發展、數字化、質量監測等方面蓄力賦能,前瞻性謀劃教育變革思路,持續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

    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實施“正心”工程,創新開展思政“5個100”等活動,培養“四個自信”福田好少年;實施“強心”工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落實“每天一節體育課”,開展含36類體育項目的校園體育聯賽,打造“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賽、月月有頒獎”校園體育新樣態;實施“安心”工程,健全預防、預警、干預、轉介“四級網絡”;實施“聚心”工程,探索“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區域整體推進新模式;實施“匠心”工程,建設56個音樂和48個美術特色品牌項目,開發七大類36門勞動課程。

    開展課程改革實驗,構筑課堂教學主陣地。從2023年起,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設立首批20所“領航學?!?,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優質課程供給模式,推進品牌課程和課程資源庫建設,建立課后服務、假期研學課程體系,使品牌課程、優質課程資源惠及所有福田學子。

    開展“大先生”培養計劃,打造高質量人才梯隊。實施“啟航工程”“續航工程”等七大工程,遴選首批113名未來教育家型校長、副校長和后備干部,開展155名領軍教師、示范型骨干和教壇新秀培養對象以及2000名新教師等系列研修學習,打造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大先生”。

    開展數字化賦能教育,激發未來發展動力。與35家高科技企業合作共建17個STEM教育基地,在40所學校布局創新實驗室。與中國教科院合作開展“全息未來教育云+端”項目研究,先后召開8場“全息未來教育云+端”項目觀摩研討課活動。13所學校成為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校。

    開展“幸福教育”質量監測,構建“督研協同”運行機制。開展區域“教育幸福感指數”測評,以系統測評指標為區域基礎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新指引,測試覆蓋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萬余名學生。

    促均衡,以更優戰略推進區域教育縮小差距

    福田區聚焦教育公平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主題,強化優質帶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加快縮小校際辦學質量差距。

    實施“名校+”戰略,穩步推進集團化辦學。引入全國名校、市屬名校、高等院校等優質資源,成立7個公辦中小學教育集團,通過優化集團化內部治理、創新集團化辦學機制、激發集團化辦學活力等舉措,形成“1+1>2”的強大辦學合力,帶動薄弱學校優質發展。

    實施“聯盟+”戰略,整體提升城中村學校水平。創建“城中村品牌學校聯盟”,運用“教育共同體”模式,從改革模式、建校品牌、資源配置、教育服務等4個維度,整體提升城中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編制了《城中村學校提升實施規范》,作為深圳市地方標準發布。

    實施“大學區”戰略,全面優化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探索試行大學區招生試點改革,現有試點學區化招生的片區9個,輻射校區27個。學區聯盟建立“管理互通、研訓聯動、質量同進、五育共融、文化共建”協作機制,實現轄區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有效遏制因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所引發的“擇校熱”。

    (作者系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山東省昌邑市

    力補短板 城鄉共進

    陸振偉

    區域簡況

    山東省昌邑市是由濰坊市代管的縣級市,是著名的“絲綢之鄉”“苗木之鄉”“溴·鹽之鄉”“華僑之鄉”。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69處、在校生4.8萬人。近年來,昌邑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探索“1234”教育工作法,全力打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昌邑模式”。

    作為濰坊市唯一的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昌邑市聚焦薄弱環節,點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穴位”,實施強化投入改善教學軟硬件、加快體制改革和政策傾斜、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城鄉全覆蓋等舉措,有效破解了鄉村學校招不來學生、留不住老師、城鎮擠鄉村弱的教育困境,真正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城鄉統籌 筑牢優質均衡教育“硬支撐”

    自2018年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以來,昌邑市每年將這項工作列入市委全會和市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年度督查考核重要內容。建立市委領導、政府負責、教育部門牽頭、鎮街區和其他部門參與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領導機制,創新實施黨政一把手抓教育、教育工作年度考核、黨政聯席會議、黨委政府教育述職“四項制度”;嚴格落實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優先安排、教育師資優先補充、教師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的“六個優先”;實施“市直學校所需資金全部由市財政承擔,鎮街區學校按照市財政獎補40%、鎮街區負擔60%”的教育投入獎補政策,舉全市之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工作。

    作為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昌邑市以“督發展、督改革、督穩定、督重大決策落實”為主要督導評價內容,作為考核鎮街區政府履行教育發展職責的重要依據,以此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工作的落實和發展。將所有學校劃分為6個責任區,組織33名責任督學常態化深入學校監督指導,推動落實教育政策、規范辦學行為。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投資5.2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8處,新增優質學位5450個,提前完成中小學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昌邑市還啟動實施小規模學校提升工程,惠及4000多名農村學生;城鄉聯動,讓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共享,有6所鄉村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專遞課堂”,同步參與城區優質學校教師的現場教學。同時,昌邑市實施教育信息化“升級改造”工程,目前已配備觸控一體機1600余臺,百分之百實現“班班通”,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有效縮小了城鄉教育資源差距。

    提質增量 提升優質均衡教育“軟實力”

    與教育硬件設施提檔升級同步進行的,還有城鄉教師均衡配置。近些年來,昌邑大地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扎根基層、奉獻教育、錘煉素質的優秀教師典型,靠的是師資均衡的配置機制、良好的培養體系、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綜合發力。

    均衡優質師資配置,優化改革增加“動力”。一方面,完善人才引進機制,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省屬公費師范生選崗等途徑,持續補充高素質教師;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實施中小學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城區優質師資交流輪崗、支教、結對幫扶等手段,以城區優質師資帶動鄉村教師專業成長。該模式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昌邑市獲評山東省首批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區。

    暢通優質師資渠道,名師培育提升“實力”。線下,借助齊魯名師工作坊、特級教師工作站,推動縣域教師相互協作、共同成長,讓孩子在家門口也能有“名師優教”;線上,充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師行動”,建設“網上名師工作室”、專遞課堂,組建“城區名校+農村學?!卑l展共同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目前已有40余名教師入選國家、省級名師名校長。

    完善優質師資管理,尊師愛師激發“活力”。嚴格落實師德考核前置審核和“一票否決”制度,建立教職工誠信檔案,將師德考核結果作為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同時,通過完善教師工資正常增長、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關愛措施,推動城鄉教師交流“雙向奔赴”,讓更多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

    培根鑄魂 釋放優質均衡教育“新動能”

    昌邑市用活用好在地資源,以“雙減”政策“小切口”撬動品牌育人“大文章”。

    鑄魂育人,德育為先。昌邑市充分利用革命老區紅色資源根深基厚、特色鮮明的優勢,盤活挖掘縣域紅色文化內涵,開展“渤海走廊·紅色班會”、為無名烈士墓碑描紅等紅色研學活動100余場,建設濰坊市級思政教學實踐基地4處。

    為解決學生放學早、家長接送難的問題,昌邑市在濰坊市率先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全覆蓋,開設特色服務課程700余門,5萬余名學生受益。在此基礎上,昌邑市打造課后服務2.0版本,按照“自愿參與、公益普惠、共建共享、公開透明”原則,實施全域小學假期托管服務,開放活動場所近百個,實現了惠民服務從課堂到課后再到假期的“三級跳”。

    (作者系山東省昌邑市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07日第9版 版名:區域周刊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prospectspotlight.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欧美片在线观看|farre性欧美护士tv|国产精品资源在线|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