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提出現代生命教育的是哪國學者_1968年提出現代生命教育的是哪國學者? A 日本
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打破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平靜和安寧。疫情對學校教育產生巨大沖擊,也讓我們產生許多反思,其中之一就是要抓緊補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短板。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關鍵,生活教育則是目的。
生命教育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明確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到1976年美國有1500所中小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20世紀90年代,美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隨后,日本、英國及我國的臺灣、香港等地區開始建立各種學術團體,對生命教育進行研究。我國2010年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綱領性文件的貫徹和實施,使得我國學校的生命教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與獨立地發展。
開展生命教育,要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綻放生命。認識生命就是要讓學生明白,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屬性,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疫情是教育的一個契機,一些學校通過媒體宣傳、專題講座、故事講述等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人類生命的脆弱和堅強。珍愛生命就是要讓學生知道,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有一次出生、一次死亡,不論貧富,概莫能外。生命高于一切,生命彌足珍貴,理解這些就會自覺地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尊重生命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尊重。我們不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還要尊重他人乃至其他物種的生命。綻放生命就是要讓學生懂得,人的生命可以分為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價值性生命三種形態,要通過疫情防控相關科技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懂得如何去保護生物性生命,升華精神性生命,綻放價值性生命。
生存教育
1972年,埃德加·富爾任主席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題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下簡稱《學會生存》)的調研報告,供組織及其會員國在制定教育策略時參考。該報告發表后迅速產生重要影響,兩年內相繼被譯成33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發行,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教育著作之一。自此,生存教育開始受到重視。
對于生存教育,有專家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體自由全面健康地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過程。沒有高質量的生存,生命就會枯萎,生活就會凋零。
生存教育的關鍵詞是生存知識、生存經驗、生存意識、生存能力、生存態度和生存價值。疫情之下,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生存下去,需要具備足夠的生存知識和經驗,特別是要樹立生存意識,努力培養生存能力,保持積極的生存態度,努力求生存、求發展、作貢獻,最后成功地實現自己的生存價值。面對嚴重的疫情,要保障自身生命安全,保障家人生命安全,保障日常生活所需,保障教學效率和效益,保障學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地發展,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教育。對學生而言,居家防護是一種生存,“停課不停學”也是一種生存。學生慢慢適應特殊時期特殊的生存環境和學習方式,并逐步掌握了一些生存的知識和技能。這不僅能幫我們克服眼前生存的困難,還能為未來的生存積累寶貴的經驗。
生活教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要同實際生活相聯系。他主張“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的理論告訴我們,生活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生活教育就是來自生活、為了生活的教育。一個學生無論取得多大成就,其當下和未來所要面對的是實際的生活,尤其是社會生活。我們在生活教育中,要不斷地引導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不斷地促進自身發展,不斷地促進自身的社會化。要讓學生知道,只有積極地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將來才有能力和機會去改造社會。
開展生活教育,重在生活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疫情之下,一方面需要指導學生提升生活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改進生活方式。我們注意到,疫情之中很多學校的生活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復課以后,學校教育學生要講究個人衛生、環境衛生,按照要求測體溫、戴口罩、勤洗手、勤鍛煉、如實報告接觸外來人員情況、校內校外適當保持社交距離、培養三五個好的生活習慣,等等。這些活動和要求能幫助學生提升生活能力,逐步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天津市人民政府督學、正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06日第5版
作者:陳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