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網-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網入口
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資源
為更好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
5月17-19日,由廣州市教育局和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指導,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香港科技教育學會、澳門科技創新教育學會和澳門科技教育協會主辦,廣州市第二中學、澳門培正中學和(香港)中華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承辦的2024穗港澳科技教師廣州交流參訪活動在廣州市第二中學舉行?;顒拥玫綇V東科學院、廣東省科協事業發展中心(廣東科學館)、澳門科學館、澳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暨南大學的大力支持。廣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級調研員李長庚、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指導專委會委員丁邦平教授、廣州市第二中學黨委書記黃學松、廣州市教育局國際交流合作處(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二級調研員黃冕、廣州市教育局科研處四級調研員邱國俊、廣東省科學院合作促進部副主任公長春、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吳新華、澳門科技教育協會會長麥培榮、香港科技教育學會會長鄭加略、香港德愛中學校長曾佩琪、深圳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會長劉海峰、陽江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會長利炳卓出席了開幕式。
活動期間,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第37協同組第二次會議、2024年廣州市高中通用技術學科學生過程性項目作品和學校實施項目化教學成果評比、展示及培訓活動也在該校隆重舉行。
緊密合作 為培養優秀人才努力奮斗
廣州市第二中學黨委書記黃學松致歡迎辭時表示,近年來,廣州市第二中學堅持“頂天立地”的校訓和“元元傳承 厚德格物”的辦學理念,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一校兩核三段四區五元”的廣州二中教育集團辦學格局。學校以科學教育為特色,依托黃埔區科學城、灣頂明珠南沙等區域的優質資源,在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科協事業發展中心(廣東科學館)、澳門科學館、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暨南大學、澳門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持下,努力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平臺。此次活動的主題是“科學教育+”,既是對學??茖W教育特色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未來科學教育發展的殷切期望。期待通過本次活動,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們深入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探討科學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徑,為推動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廣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級調研員李長庚致辭中說到,穗港澳三地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教育領域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和廣泛的交流空間。此次交流參訪活動,旨在通過搭建穗港澳三地教師教研的橋梁,建立起可以常態長效實施的交流機制,不斷豐富和完善科學教育的理論研究,共同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質量發展。廣州市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工作,通過參與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建設,探索推進“一核五維”的科學教育模式,實施三年攻堅九大行動,打造新時代科學教育廣州模式。
作為2024年廣州市高中通用技術學科學生過程性項目作品和學校實施項目化教學成果評比、展示及培訓活動的主辦方,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吳新華致辭表示,本次活動以“天工開物”為主題,旨在總結提煉項目化教學的有效模式,進一步推動實施項目化學習,形成一批可推廣的經驗和成果。這不僅有助于提升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的教學質量,也有助于推動科學教育的深入發展。通過項目化學習,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學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項目化學習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敖裉觳粌H會展示學生們精心創作的過程性項目作品,還將分享學校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成果?!?/span>
名家薈萃 共探科技教育心得
啟動儀式后,穗港澳三地以及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第37協同組等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代表共聚一堂,通過教研的方式,分享科學教育亮點、交流成功經驗,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顒友埩硕辔桓咝<覍W者開展教研活動,從理論維度提升科學教育的質量與水平。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教育研究中心的丁邦平教授分享了《從大科學到大科學教育——國家級科學教育實驗區和實驗校建設的初步探索》經驗心得。他向大家介紹了什么是“大科學”?如何理解“大科學教育”?以及試驗區和實驗校大科學教育建設的探索。他指出,“大科學”是相對于20世紀以前的“小科學”而言的,是20世紀以來各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型科學。在“小科學”時代(19世紀)科學教育可以看做是“小科學教育”,這在我國以往的科學教育中造成的問題非常明顯。大科學教育在我國的興起并不偶然,它是我國科學教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選擇。從已經頒布的政策文件看,科學教育決策者心目中的“科學教育”不僅僅指科學教育,還包括校外非正式的科學教育;不僅僅指綜合的科學教育(如小學科學),還包括分科的科學教育(理化生地的學科教育),即理科各學科教育;特別是,不僅指純粹的科學教育,還包括信息技術/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在內的技術教育。因此,可以說我國課程政策層面上的科學教育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科學教育觀念。
香港科技教育學會會長鄭加略老師向大家講述了他從教30多年的經歷:見科技是科技,見科技不是科技,見科技又是科技。1986年,“設計與科技”專業畢業的他成為了一名科技老師,潛心帶領學生創作科技作品。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校長讓他兼任音樂老師,讓他從此走上了探索如何把科技與音樂融合的道路。前幾年,因為音樂生源減少,他再次回歸當科技老師,開啟了他制作樂器的樂趣。至今,他已純手工制作了管風琴、二胡、吉他等多種精美洋氣、音色標準的樂器了。
此外,活動還圍繞“明方向、定目標、建課程、擴基地、搭平臺、樂開放、變評價、有保障”等關鍵要素征集相關文章,并形成《第四屆穗港澳STEM教育聯盟成果集》,為全國學校開展科學教育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實地考察 “零距離”接觸前沿科技
活動不僅有“讀萬卷書”的思想交流、政策學習環節,還安排了“行萬里路”的“走出去”環節。5月19日,與會人員走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高校與最新的科創成果與科創教育“零距離”,開拓科學教育的視野;探訪國內首座深水科考碼頭——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探秘智能化巖心庫以及“海洋地質二十號”多功能新型科考船,感受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科創新動能。
廣州市番禺區星海中學的科技教師李文杰告訴記者:“很榮幸能參加此次穗港澳科技教師交流活動,不僅收獲到穗港澳三地還有北京、重慶、陽江等多地科技教育的經驗,還參觀學習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元宇宙聯合創新實驗室和智能海洋科考等高新科技基地。丁邦平教授、劉海峰老師、鄭加略會長、羅勁柱校長分享了他們的從教生涯,讓在席的科技教師們倍感科技教育的任重道遠,需躬行踐履?!?/span>
記者在廣州市高中通用技術學科學生過程性項目作品展現場看到,廣州市增城區高級中學的范卓暉同學帶來了《智能提神醒腦空氣清新器》。它能夠通過語音控制為教室提供3種功能的氣體,早上提供凈化空氣的氣體,讓同學們在教室里呼吸優質的空氣;下午釋放提神醒腦的氣體,驅趕午睡的困意讓同學們更加集中精神上課;還可提供驅趕蚊蟲的氣體,防止一些有害或者帶傳染病菌的蚊蟲飛入課室。此外,由于夏天蚊蟲多,會叮咬他人,該產品使用了光敏傳感器支持夜間自動打開滅蚊器,為同學們創造一個舒適、高效、干凈的學習環境。
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穗港澳STEM教育聯盟將以為大灣區乃至全國培養高素質科創人才為己任奮力前進,通過科技教師廣州交流參訪等活動建立常態長效實施的交流機制,促進科學教育不斷前進,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廣東科技報記者 麥博
通訊員 顏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