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中外教育史電子版課本
2020年我們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開年。在人們紛紛議論“這個世界怎么了”的同時,各行各業也迅速達成了一個共識:我們將面對一個越來越VUCA的世界。
VUCA,由“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復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組成。作為這個世界的重要一環,學校也必須去適應這種變化,培養能夠適應時代的學生。
今天,以“VUCA時代的學校治理”為主題的第三屆RAISE亞洲國際學校大會在上海舉辦。120余位教育屆專家聚焦VUCA時代,深入討論教育的未來。
VUCA時代,中外教育合作交流何去何從?
大咖齊聚論壇 共話VUCA時代的中外教育合作交流
疫情席卷全球,中美關系遇冷,對中外教育合作交流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論壇上,中國駐美大使館教育處原公使參贊,原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岑建君指出,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中國留學生國別走向發生變化,從美國轉向歐洲國家、東亞國家;
敏感專業簽證收緊措施將加大,尤其針對博士生;
工作簽證發放與審核收緊。
同時,岑建君也指出,從歷史上來看,這不是第一次美國對中國收緊簽證。從歷史來分析規律,收緊政策一般持續2-3年。因此他認為,“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只是按下了暫停鍵,不是永久鍵?!?/p>
對此,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表示贊同。他認為,雖然疫情與中美關系的現狀會在一定時間內影響出國留學,但從長遠來看,中美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部分中國學生有出國深造的需要,從小就朝這個方向努力,這不是能夠輕易轉向的。美國也希望吸納全球最優秀的學生,同時留學生是美國很多學校重要的資金來源?!?/p>
俞立中還指出,從更大的格局來看,留學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拔覀円谌胧澜绲亩嘣幕?,也要搭建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模式,這都需要年輕一代搭建起橋梁?!?/p>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同樣表示,長期來看,國際交流互動一定會更多,這是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
他談到,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就指出,要讓人民享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這就注定“不能關起門來搞教育”。
他舉例,現在的教育強調培養孩子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多國際課程在這方面做過不少有益嘗試,中國課程改革可以汲取國際課程中非常多的元素。
“中國教育既要發揚優良傳統,又要打開視野,從戰略角度來講這個趨勢是不可改變的?!?/strong>
“全球勝任力”的中國注解
蘇州外國語學??傂iL、黨委書記董彬作主題演講:《后疫情時代,中國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培養路徑》
10月22日,OECD發布了PISA2018全球勝任力評估報告。報告將全球勝任力定義為“4個能夠”:能夠分析地區、全球及跨文化議題;能夠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視角與世界觀;能夠進行開放、恰當、有效的跨文化互動;能夠為人類共同的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
那么在中國教育的語境下,又該如何理解“全球勝任力”?怎樣才算具備具備全球勝任力的中國學生?
論壇上,蘇州外國語學??傂iL、黨委書記董彬引用了教育部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的一句話來解答:“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p>
在董彬看來,這表明國家已將“全球勝任力“納入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他認為,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就是在幫助學生建構起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索發展學生對全球議題的理解力,培養跨文化的交流溝通力以及批判性思維。
“根植文化,走向融合;根植中華,走向世界;根植歷史,走向未來?!被蛟S這是“全球勝任力”的中國注解。
董彬指出,培養國際化的人才要從師資隊伍培養上入手,也要從學科整合、課堂融合上“著地”。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基礎教育延伸至高校,上下延伸、教育銜接、持續聯動。
面向未來的教育 奠定學生終身幸福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校長龔德輝作主題演講:《終身學習,終身幸?!獎撔陆逃秊閷W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傳統的學習局限在教室,教與學的關系由教師主導。疫情的發生對傳統教學模式帶來巨大沖擊。
當學習場景由教室變為家庭,學習路徑由線下轉至線上,一些學生無法很好地適應。在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校長龔德輝看來,這是部分學生面對變化與不確定性,不能很好完成社會角色轉換的表現。
她指出,從學生到獨立的社會角色需要經歷蛻變。而目前的教育使得學生形成的思維模式及行動力,并不能充分支持其持續的發展。
龔德輝認為,教育的核心是關愛,教育的創新應當定義于學生終生的幸福。只有在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學生才能將愛反哺家庭和社會,包括善良、同情、責任、好奇、創造。
具體她給出了五條建議:
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發展需要。
堅守教育的目的:不是選拔,而是改變,革新以單純選拔為目的的各級各類考試。
提供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生生涯發展指導。
將學校教育融于社區乃至全社會的學習生態之中。
主張“全人教育 全面成長”,杜絕對孩子的家源性傷害,創設健康成長、終身幸福的綠色生態。
北京新東方國際雙語學校校長高薇作主題演講:《把終身學習作為未來教育的核心能力》
北京新東方國際雙語學校校長高薇同樣支持從“終身發展”的視角來談教育。她認為終身學習可以幫助人們突破舒適區、穩步成長,減少焦慮和恐慌,有信心接受挑戰,利于長遠發展。
“可以說,在VUCA時代幫助學生構建動態競爭優勢,終身學習是必須且唯一的路徑。而成功的學校教育是成功的終身學習的基礎?!?/p>
對此,高薇建議要構建科學的、可持續的課程體系:采用更多項目式學習和挑戰性學習形式,包含個性化學習和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跨學科和超學科綜合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文理融合的能力。
更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讓孩子們無論面對任何未知的機會和挑戰,都有信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提問。
培養孩子的信息素養,指導自主學習,提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倡導同伴支持、小組合作、老師一對一指導的方式,給予孩子全方面的支持。
鼓勵及時反思,讓孩子說出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教育將何去何從?或許回歸教育的本質與初心,回歸對“人”的關注,繼續推動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原則。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