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醫學教育網;衢州醫學教育網官網
2019-05-13 06:20 | 柯城發布
隨著城市發展,衢城的許多老巷子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高樓大廈和寬闊的馬路,但那些關于老巷子的記憶,卻永遠留存在老衢州人的內心深處。
寧紹巷,西起上營街,東至縣西街。寧紹巷得名于當年坐落于此的“寧紹會館”。舊時,因衢州地理位置優越,吸引了寧波、紹興、金華各地的客商紛紛前來開店設肆或流動販運。其中,寧波幫商賈大都在衢州開設廣貨行、西藥店;而紹興客商則以經營鹽業為主。清乾隆四十三年,在朝京門碼頭的入口處修建了寧紹會館。從那以后,這條直通衢江碼頭的古巷就被稱為“寧紹巷”。
寧紹巷古色古香,巷內的古建筑神農殿至今留存。神農殿之名取自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傳說,也稱“藥王廟”,為衢州醫藥界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籌資修建,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而成,時為神農殿講堂,為傳授醫學、交流醫道的場所,開了當時孕育衢州醫學教育的先河。
神農殿坐北朝南,分為前后兩殿,當中以天井為隔。走進前殿,只見廊柱下供奉的是劉光大、楊繼洲、劉全備、雷豐、江誠等多位古時衢州名醫的銅像,其中劉全備、劉光大、楊繼洲也被后人稱為清末衢城“三絕神醫”。后殿正中則是供奉著神農坐像,高丈余,泥金填描。神農左手握著穗,右手持靈芝,雙膝間置一藤筐,神態安詳。
行走在老巷中,從巷兩側清一色的白墻灰瓦以及腳底下的瀝青路面都能夠感受到歲月的變遷,“這里的瀝青路面原先是青石板,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改為瀝青路面?!本幼≡谙镒又械睦先苏f。
似水流年,彈指一揮間,四十年過去了。如今的寧紹巷已劃為水亭街保護區,成為藏匿在古城老街巷中的又一旅游圣地。走進寧紹巷,雖然已物是人非,可小巷的靜謐一如古城的內斂與安詳,多年如一日的在古城一隅安靜地閱讀著春夏與秋冬。
在衢城,還保留著不少白墻青瓦的古巷,隱匿在城市街角的某處。這些老巷子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像一塊濃縮了古城歷史的沉積巖,成為衢城悠悠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原標題《【柯城記憶】寧紹巷中的老城記憶》,原作者鄭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