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模式-智慧中小學平臺登錄入口
智能時代背景下,以開放、共享、交互、協作與廣泛應用為基本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深刻影響了我國教育教學改革。
在我國,高等院校是最具有國際視野、科研優勢和創新思維的教育機構。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教育思想往往從高校率先落地。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智慧教育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可能產生一系列不適應甚至沖突。一方面,數字化教學資源如微課、慕課、線上教學平臺等不斷普及;另一方面,作為“數字原住民”的當今大學生,對各種數字化技術的掌控、使用都很擅長。在數字化教學的沖擊下,課堂教學該如何定、如何適應學生進而提升效果?
運用智慧教育的思路改善課堂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從教科書到課程資源庫。傳統課堂依賴教材、教學參考書建構系統的知識框架,并以此作為教學的腳本。而在智能教學模式中,每位教師則要著手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和使用。除了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課程資源庫還應包括各類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源,如借鑒優質慕課(或在線精品課程),改進教案;自制微課,生動闡釋重難點內容;整合多媒體資源,如紀錄片、圖片、視頻等,組建素材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課程資源庫進行多級分類與管理,構建多維度教學資源體系,并根據學生需求進行課程資源分發,同時及時根據教學進度進行調整。
2.從課堂講授到參與式學習。在智慧教育模式中,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被打破,開放式的無邊界學習漸入主流。教育家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為六重境界: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其中記憶、理解是低階的,應用、分析、評價、創造才是高階的目標。為達到高階目標,課堂中的教師中心應該讓渡給學生中心,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感。討論式、問題導向式、翻轉課堂等成為主要方向,比如以問題為導向,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或給出真實案例,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討論和分享,合作尋求解決方案。這樣課堂的功能是師生間、學生間開展互動,充分交流與理解。
3.從教師到引路人、學習伙伴。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則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智慧教育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任務轉向選擇和分發學習資源,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回應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教師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比如以問題為導向的合作探究、互學互教的過程中,教師的尊重、鼓勵將伴隨始終。
4.從課堂測試到多元評價。課程考核是對學生是否達成了課程目標的測評,模板目標變化考核也將變化。傳統課程考核傾向于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測試為主。智慧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更高階的分析、評價和創造的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建立對學生的多元評價體系,包括知識掌握情況、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個維度。其中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依據線上平臺留下的學習數據測定,如學習時長、在線互動、答題情況等評價。合作能力可以依據小組活動的參與度、師生評價、自我評價等評價。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提問、反饋、團隊貢獻、作業的完成情況來體現。各項評價還應該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過程性表現。
值得重視的是,最近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規范》,提出了增進人類福祉、促進公平公正、保護隱私安全、確??煽乜尚?、強化責任擔當、提升素養等6項基本要求,內容包括人工智能管理、研發、供應、使用等特定活動的18項具體要求。這些要求有些與高校固有的學術、教育規范相吻合,比如禁止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有些則是信息技術領域特有或發展應用中新產生的要求,如強調個人隱私權,充分尊重個人信息知情、同意等權利,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個人信息;再比如避免偏見歧視,充分考慮差異化訴求,努力實現普惠性、公平性和非歧視性等。掌握并遵守這些要求,是智慧教育對高校師生素質提出的必要要求。
(作者單位系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01日第4版
作者:張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