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樂恩教育、中教樂恩教育是教育電視臺嗎
“拖延癥”是一個廣受熱議的詞,做事拖拉,總是在原定計劃下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一件事,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患上了“拖延癥”。其實,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癥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而拖延癥并不是朝夕形成,拖延的習慣有可能是從小養成的。
認識成因 孩子是否缺乏自主性
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大多望子成龍,除了學校的課程要抓緊,課外更是安排得滿滿當當,家長幾乎幫孩子包辦了一切,“孩子如果缺乏自主性,那么在要求他一個人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拖延?!蹦蠈帢范鹘逃稍冾檰枌庁懥照f道,拖延癥的成因,除了家長包辦一切這一點,也有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是拖延癥“患者”,有的父母自己上班都遲到,然后作息也不規律,直接就會影響孩子也形成拖延的習慣。除了家庭因素外,也有可能孩子在學校里接觸的同學也有拖拉的習慣,在校環境也會影響習慣的形成。
不管是什么樣的情況,家長要想孩子從小杜絕拖拉的習慣,首先就要找對成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的家長對于孩子磨蹭的行為會用簡單的責備甚至打罵來應對,這樣并不能真正杜絕孩子的拖延,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應該多了解孩子的真正問題,比如說在家里,如果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在一旁看電視,那孩子的注意力肯定會被分掉,你轉頭看他,那么久都沒做完作業,其實是你影響到了孩子。家長應該盡可能地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并且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包辦,應該多考慮孩子自身的情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拿主意。
適當體驗 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階段,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早上總是起不來,媽媽在一旁叫了N遍,但還是完全不奏效,每天起床都是磨磨蹭蹭。這樣的情況下媽媽可以試一試某一天不再催促孩子起床,最后遲到了被老師批評的話,孩子自然就知道拖拉帶來的不良后果,到時候再跟他好好地說道理。
當然,這樣的“體驗”不能經常用,用多了難免對孩子造成一些打擊。而同樣的叫孩子起床問題,一位媽媽是這樣做的:自己梳洗完畢,然后叫孩子起床,叫了幾聲,沒有反應,媽媽去忙早餐。過了10分鐘,回來發現孩子還沒有起床,一看時間,恐怕是要晚了,媽媽就把孩子拉起來,然后趕緊把衣服給孩子穿上,然后一邊穿一邊嘮叨:叫你早點睡你不聽,馬上就要遲到了,說了多少遍也不聽。
同樣一個孩子,還是不想起床。另一位爸爸是這樣做的:起床后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時間,輕輕搖醒孩子說:寶貝,早上好。這個時候孩子會含糊地說一聲:爸爸早上好,然后倒頭就睡。這時候爸爸在他耳邊說:你還可以睡10分鐘,然后就要起床咯。隨后,爸爸去準備早餐,10分鐘后回到床邊,把孩子抱起來,正式擁抱一下,然后告訴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邊。然后告訴孩子,希望你15分鐘內穿好衣服洗臉漱口完畢,然后爸爸去擺放早餐。10分鐘后,孩子坐到了桌子邊,開始早餐了。
同樣是起床問題,上述的兩位家長方式方法都不一樣,而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來,后者的方式肯定更好一些,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并告訴他在什么時間內要完成什么事情,而不是報以簡單的責備和嘮叨,家長可以與孩子多分享關于珍惜時間的一些案例,并且多鼓勵和獎賞孩子,少一點批評,少一點對比。如果家長總是習慣性地把孩子與別的孩子作對比,總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孩子就會覺得,反正我也做不好,干脆不做了,這也是拖延癥的成因之一
杜絕拖延癥
家長要做好榜樣
要想讓孩子從小養成高效的習慣,杜絕拖延癥,家長首先就要做好榜樣,寧貞琳介紹,家長除了自己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珍惜時間、做事高效不拖拉的習慣外,家庭教育方法一定要統一,“特別是有時候祖輩會寵溺孩子,父母與祖輩一定要統一一個標準?!?寧貞琳還建議,家長可以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鼓勵,“特別是小學階段,不要太在意成績,只要孩子快樂,可以養成良好習慣就行?!?寧貞琳說道。
除了做好榜樣,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體驗高效帶來的好處?,F在孩子們課外時間不多,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件事情,然后給孩子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