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3日,北京亦莊道路兩旁的“花?!泵谰??!≈行律绨l 劉憲國 攝
細化治理,需科學施策。在公共空間栽植花木,解決了“種在哪”,接下來就是“種什么”“怎么種”。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文化專委會委員、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李海英建議,在高速路、鐵路兩側構建“喬木—灌木—地被”復層綠化帶,在重點地段打造體現文化特色的綠化彩化帶等;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李書鵬建言,培育兼具觀賞性和耐旱、抗寒、污染吸附功能的本土植物品種,結合植物學、美學等專業考量凸顯“古都風貌”植物文化價值表達等;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院長賈黎明提出,通過選育常綠植物新品種等方式為冬季的北京“科學增綠”……
“綠色”不僅指花木,也指向材料與技術。農工黨北京市委會美麗北京建設工作委員會委員牟少華建言,推廣可降解材料、環保涂料、光伏智慧灌溉節水技術等,加強園林綠化低碳新材料新技術推廣應用。
興綠惠民,不僅指惠澤民生,也惠及“美麗經濟”。如何以花卉園藝新消費促進綠化彩化美化生態空間建設?民建北京市委會委員、朝陽區政協常委楊慶麗建議,完善產業支持政策,從花卉用地、品種研發、冷鏈物流到金融、監管等方面,提供引導與支持。同時,創新消費場景,促“繁花經濟”激發消費活力。
北京市工商聯參政議政智庫專委會委員、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建言,綠化、彩化、立體化(以下簡稱“三化”)應成為公共服務和“美麗經濟”的載體,助推生態消費與綠色生活方式。同時,建議“三化”空間布局注重“產綠復合”,實現綠化與一、二、三產融合,構建立體復合新質生產力。
議政會現場,與會代表們堅持問題導向,精準議政建言。北京市政協主席魏小東指出,要充分用好議政會平臺,以高質量協商、高水平建言,共同畫好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最大同心圓。(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